[注釋]①近:符合,接近。義:此處同“宜”,適宜,適當。②複:兌現。
③遠:遠離,避免,免去。
④因:依靠,憑借。宗,參照,仿照,學習。
[導讀]這裏講的是說話做事的“度”,即一個人在說話做事時,先自我檢點約束一下:說的話、許的諾合乎時宜麼?有沒有超越客觀條件和自身的能力?如果適當,當然可以兌現;否則,就變成說大話,說空話。我們常說,說話要留有餘地,就是這個意思。
對人要恭敬,但不能過分。否則就會流於討好,諂媚,那就自降身份,自取其辱了。
有什麼事,找信得過的人,有共同利益的人,才能保險。這是一般人的通常做法,我們也可以照此辦理。文中的“親”,有子當然指的是親屬。親屬為什麼靠得住?因為往往有共同利益。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範圍擴大一些,凡互相關心的朋友、同事、鄰居、親戚都在此列。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謂好學也已。”
[今譯]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做事勤勞敏捷,說話謹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裏去請教,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注釋]①就:靠近,接近。
[導讀]食求飽,居求安,也不是壞事,它是人正常的生理欲求,並且正是這種欲求,以及這種欲求的永不滿足,不斷升級,推動了人類物質文明甚至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
但孔子這裏所提倡的“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仍然有值得肯定的價值。因為我們不能僅有滿足肉體欲望的物質追求,我們的心靈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追求知識,追求自由,追求真、善、美。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為了心靈的追求,必須節製一下我們的物質欲望———這欲望是那樣無止境,所謂“欲壑難填”,如果我們非要等到物質欲望滿足了,才來從事精神追求,那我們永遠也沒有這一天。實際上,這已與物質的匱乏與否無關了,因為不論物質豐富到何種程度,我們不斷膨脹的欲望仍不會滿足,仍然感到匱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