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7)(1 / 1)

至於這段話中的“敏於事而慎於言”,也是一個飽經滄桑的世故老人的金玉良言。勤敏地做事吧!少說話!

老子、莊子都勸人少說話,與孔子一樣。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少說話之類的告誡,“沉默是金”,是一句全世界共同承認的格言。總之,說得少一些,做得多一些,總比說得多,做得少好。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②。”

[今譯]子貢說:“貧窮而不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算是好的了。但還比不上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子貢說:“《詩經》上說:‘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等等一樣,先切料,再銼糙,再雕琢,再磨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知的事,你能舉一反三,明白你原先不知道的事了。”

[注釋]①“如切”句: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篇。“切”:開料。“磋”,銼平。“琢”,雕刻。“磨”,磨光。

②“告諸”句:“諸”,“之於”的合音。“往”,已發生的事,已知的事。“來”,尚未發生的事,未知的事。

[導讀]這裏主要講了人格的層次。“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對一個正直人的起碼要求。試想,假如一個人“貧而諂媚,富而驕橫”,那是什麼樣的人呢?這就是做人的兩種層次。

但孔子還提出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無諂,無驕,隻是對不良人生的否定與拒絕;樂道、好禮,則是對道德人生的追求與實踐。一是消極的拒惡,一是積極的行善。

所以,子貢馬上就聯想到了《詩經》中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的道德修行就如同琢玉:先切,再琢,再磨,一步一步趨於晶瑩剔透的造化之境。而子貢從《詩經》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如此舉一反三也確實聰明,受到老師的高度讚揚,是他應得的褒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今譯]孔子說:“不要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當擔憂自己不了解別人。”[注釋]①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

[導讀]孔子此言,直指一般人的通病:一般人對自己不了解不理解別人,渾然不覺;而一旦別人不了解不理解自己,就耿耿於懷。孔子此言,是開導我們,讓我們將心比心,多關心別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