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和平下的榮耀(1)(1 / 3)

1、 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是從地方知縣升到中央做官的,此人在同僚中的口碑並不好。因為他看上去很傻,比如,連皇帝都默許的灰色收入,他居然不要;朋友明擺著坑他,他卻接二連三地上當。所以,他剛當上宰相時,有人就看不過去了,向皇帝打小報告,說呂端這個莊稼漢太糊塗了。宋太宗也不傻,多年以來他一直在觀察呂端,就說了一句:“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至少有兩件事可以證明宋太宗對呂端的論斷。

第一件事是李繼遷老娘事件。

宋太宗中後期,一直臣服於宋帝國的西夏諸侯李繼遷造反,西部邊境從此再無寧日。後來,宋對其進行軍事打擊,活捉了李繼遷的老娘。宋太宗認為,子不教,娘之過,所以準備把李的老娘殺掉。他召見一向果斷的大臣寇準,希望他能支持。寇準雖然不熱情支持,但也拿不出好辦法來。當寇準出來時,恰好被呂端看見,他上前揪住寇準,問:“是不是有什麼大事?”心事都寫在臉上了,但寇準仍然搖頭:“沒有。”

呂端鄭重其事地說:“作為宰相,如果是邊關上的小事,我可以不知道,但若是軍國大事,我必須要知道。”

寇準被呂端說得心虛,就把皇上剛才召見自己所談的事告訴了呂端。呂端問寇準:“上麵打算怎麼對付那位老太太?”寇準道:“聖上的意思是把她斬首示眾,用以威懾那些想要造反或叛逆的亂賊。”呂端搖頭:“這根本就不是個好辦法。”

第二天,呂端在開會時向宋太宗提出不要斬殺李繼遷母親。宋太宗仍然堅持認為,子不教,娘之過。呂端擺事實:“當初項羽捉到了劉邦的老爹,項羽要劉邦投降,否則就殺掉劉老爹,可劉邦居然耍無賴,對項羽說,當初咱們結拜過,我爹就是你爹。結果搞得項羽沒了脾氣。”然後他講道理:“李繼遷是個叛賊,一個人但凡有點慈悲,就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人說,做大事的人是沒有感情的。您今天殺他老娘,難道明天就能捉住李繼遷本人嗎?如果不能的話,豈不是結下更大的冤仇了,他的反抗意誌會更加堅定。”

宋太宗如夢方醒,連連點頭。但是,俘虜該如何處置呢?呂端處置俘虜的方式很簡單:“可以把她放到延州(陝西延安)那個地方去,給她吃好喝好,以此招徠李繼遷懸崖勒馬,不再造反。這樣的話,雖說李繼遷不可能馬上就降宋,但是,我們終究可以用他母親在宋來拴住他的心。而我們仍然是他母親的上帝,上帝要她生,她不能死,上帝要她死,她就不能生。”

宋太宗心潮澎湃,居然有考慮這樣周全的人,而且還是他忠心耿耿的手下。

很快,宋太宗采納了呂端的意見,將李繼遷的母親放在延州,並派專人侍奉吃喝,直到她病死延州。後來李繼遷戰死沙場,李繼遷的兒子德明是個有心人,念在大宋對他奶奶的情分上,宣布歸順宋朝。正是呂端的不糊塗創造了這樣的和平。

還有一件事更能證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就是在擁立太子趙桓(後來的宋真宗)繼位的問題上。

趙桓被立為太子時,朝中就出現了擁護派與反對派。呂端自然是擁護派。996年末,宋太宗病情加重,特召呂端,告誡他,如果自己有不測,要他好好幫趙桓即位。呂端擔子很重,因為反對派的領導人是內侍王繼恩,由於與皇上的距離近,所以一旦有變,他最先可以上下其手。997年農曆三月的一天,呂端進宮詢問宋太宗的病情,突然發現趙桓不在父親身邊。呂端緊張起來,就在上朝使用的小木板上寫了一個“漸”字,叫親信迅速帶給趙桓,讓他趕緊進宮服侍父親。幾天後,宋太宗駕崩,王繼恩和皇後一合計,準備擁立楚王趙元佐為皇帝,皇後派王繼恩去叫呂端來,計劃逼著呂端同意立楚王為君。呂端對王繼恩的陰謀早就心知肚明,當他在家中接到王繼恩親自帶來的通知,走之前,他就玩了把陰的,把王繼恩騙進一所房間,鎖了起來。王繼恩在裏麵大罵,呂端假裝聽不到,奔向了皇宮。一見到皇後,皇後就要求他立楚王當皇帝,呂端非常氣憤地說:“先帝早就明確了太子,我們怎麼能不聽他的話呢?”皇後一看也不見王繼恩,一時也沒了主意。呂端趁熱打鐵,火速找來太子趙桓,並召集百官,當下宣布新皇即位。

趙桓第一次登殿時,是垂簾接見群臣。當呂端率眾臣前來殿中朝見時,看到有個簾子,呂端的心一提,他沒拜。宰相不拜,百官自然不會拜。呂端不但不拜,而且還走上前,把簾子掀起,看到坐在椅子上的的確是趙桓,這才走下來,領群臣跪拜,大呼萬歲。

趙桓即位後,對有擁立之功的呂端非常照顧,每次接見朝中大臣,都對呂端肅然拱揖,不直呼其名。呂端是個大胖子,宮廷台階稍高一點的,真宗都特別關照人扶他上去。但呂端從來不居功自傲,這恐怕也是他“大事不糊塗”的一個表現吧。

阿龍辭典 楚王趙元佐

趙元佐是宋太宗的長子,983年,宋太宗為了打破宋朝皇位“兄終弟及”的慣例,對弟弟趙廷美痛下殺手,趙元佐為叔叔說情,惹惱了宋太宗,從此就不待見他。後來,趙廷美死在流放途中,趙元佐則得了精神癲狂病。宋真宗即位後,總想讓這位病人恢複,但他無法恢複,在1027年去世。可見,在政治鬥爭中,一味仁慈也是不行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