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和平下的榮耀(4)(1 / 3)

範仲淹誇誇其談,宋仁宗聽得熱血沸騰,多次催促範仲淹拿出一個方案,以使大宋繁榮昌盛。範仲淹琢磨了很久,才拿出一份《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折。看過這份奏折,我們就可以知道,範仲淹絞盡腦汁湊足了十事,不過是為了圖個吉利,其實講的隻有一件事:官吏管理。

範仲淹認為,隻要把官吏搞明白了,皇帝隻需要坐在那裏跟呆頭鵝一樣就可以使天下大治。如何“搞明白”官吏呢?提拔有用的官吏,廢掉沒用的官吏。可提拔和廢掉的標準是什麼?範仲淹沒有說。當年十月,範仲淹選派了一批高級官員(按察使)去各地考察官吏情況,有點“中組部”和“中紀會”聯合辦公的意思。派出去的這批官員,都是範仲淹最熟悉的人,有的還是他的好朋友。因此,他放心地坐鎮中央,根據按察使送來的報告,在官員登記本上打叉。掌軍事的副宰相(樞密副使)富弼看到他勤奮工作的樣子,歎息說:“一筆勾掉一個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可都得哭了。”範仲淹一麵打叉一麵說:“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宋代的“路”相當於現在的“省”)。

有人就指出,範仲淹的叉打得很讓人懷疑他這是在借機排擠異己。這種指責的聲音越強,範仲淹的叉就打得越多。

結果,又有人站出來說,範仲淹在搞朋黨。“朋黨”是任何統治者都對它極為敏感的一個詞彙。唐朝後期的朋黨之爭就把帝國強拉硬扯地送進地獄。宋仁宗對身邊的人說,範仲淹不像是那種結黨的人。有人點醒皇上:等他是的時候,您後悔都來不及了。

為什麼有人指責範仲淹,很簡單,他的吏治新政得罪了一批人。官吏管理其中有一條是,之前的貴族不能讓兒子接班。貴族生的孩子大都是飯桶,如果不接班,難道去做強盜?這些貴族當然會跳起來。

一批批的人來見宋仁宗,他們認為範仲淹的良心大大地壞了。範仲淹能忍受這些人,因為他是君子,那些人是小人,但讓他暴跳如雷的是,之前支持他的歐陽修突然說自己是臥底,寫了篇《朋黨論》含沙射影。宋仁宗見他們內部已經出現矛盾,心想這新政也肯定有問題,於是,下令廢除新政,貴族們鬆了一口氣,大宋卻少了一口氣。

“慶曆新政”實施不足一年半,範仲淹什麼事情都沒有做成。但改革的需要如星星之火,一直延續到神宗朝,這星星之火後來燎原成了王安石變法。

阿龍辭典 君子和小人

宋朝是文臣政治,文臣人數一多,難免意見不統一,爭來爭去就形成了黨爭。宋朝黨爭的一個鮮明特征是,互相把對方歸為“小人”,而自己一方稱為“君子”。柏楊先生曾總結,與“君子”相關的詞包括耿直、忠良、光明磊落、胸襟坦蕩,等等,與“小人”相關的詞包括奸邪、阻險、卑鄙、汙濁、罔上欺下,等等。實質就是,他們都覺得隻有自己是愛國愛民的,其他人都是貪官汙吏。

【阿龍看熱鬧】

領導的副手難做

領導的副手難做。領導嘛,下屬們有爭執了就充當裁判,平常沒事時就做形象大使,“君臨天下”、大權在握,所以遊刃有餘得多;副手呢,就是個幹活的位置,決定發多少獎金的權力歸領導,監督其他人幹活卻是你的事,幹得多了領導懷疑你拉幫結派想攬權,幹得少了同事們攻擊你能力不行。曆史上像範仲淹、商鞅、張居正這些人,其實都是充當領導副手的角色,有朝一日可以做上領導還好,若是做不上,副手就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

11、 腹中萬甲兵

韓琦、富弼、文彥博、夏竦、範仲淹,這幾個仁宗朝的大臣,人們最熟悉的百分之百的是範仲淹。因為他曾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出自《嶽陽樓記》),可是,他活著的時候一次都沒有去過嶽陽樓。西夏崛起,總鼓搗大宋邊疆的時候,仁宗讓他到邊疆去鎮守延州(延安),剛到不久,就有傳聞,說西夏不敢惹事,因為範仲淹“腹中有數萬甲兵”。

大肚子範仲淹剛到延州時,執法嚴格。一次,偶然遇見四個士兵鬧事,他竟然在審訊之後,將四人押到軍前,執行了失傳多年的腰斬。

當然,範大肚子也有仁慈的一麵。軍官王倫叛亂,攻擊大宋的城池,守衛城池的軍官晁仲約打開城門,放王倫入城,給錢給糧給女人,恭敬地把王倫送走了。

消息傳到開封,仁宗把範仲淹和富弼叫來,討論如何處理晁仲約。

富弼殘忍地說:“身為守臣,不戰不守,反而送錢送物,這種人應該就地正法。”

範仲淹善良的心靈迸發火花:“晁仲約手下兵少,牆又矮,不戰不守,事有可恕。”

仁宗也是個善良的人,兩個善良的人決定不對晁仲約作任何處理。

離開仁宗後,富弼指責範仲淹:“老範,你發慈悲怎麼也不看時候啊?”

範仲淹的回答令人毛骨悚然:“皇帝正當壯年,我們不能教他殺人,免得他殺得手順,隻怕將來你我的小命都不好保。太祖以來,還沒有輕易殺過官員,我們何必開這個頭?”

看來,範仲淹是個“以人為本”的官員,主張生命至上,在生命(特別是自己的命)麵前,法律必須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