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變法與反變法(2)(1 / 3)

東漢名士陳蕃,年輕時自命不凡,一心隻想幹大事業,自己住的屋子又髒又亂,也不懂得收拾一下。旁人要是勸他打掃一下,他就說,大丈夫要做的是治國平天下的事業,哪能做打掃屋子這種小事呢?很多人都被他這種大論給唬住了,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來看他,又提起這事,陳蕃還是用這套理論來搪塞,朋友惱了,反問他:一間屋子都治理不好,你拿什麼去治理天下?這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在邊境線問題上,宋朝政府的高官們都跟陳蕃一樣,隻會動動嘴皮子、講講大道理,處理實際事務一點招也沒有,幸虧還有一個精通業務的沈括同學,有地圖有真相,才讓遼人的陰謀詭計不能得逞。

阿龍記事貼

沈括家的狠婆娘

沈括晚年娶了個悍婦,經常把沈括打得頭破血流,最厲害的一次,居然把沈括的胡子連肉一起拔下,沈括的幾個孫子滿地為他找血淋淋的胡子。悍婦死後,朋友們都來為他慶賀,沈括居然哭得死去活來,昏迷不醒。自此後,沈括變得精神恍惚,有一次乘船,突然就要跳下去自殺。

5、 《流民圖》

王安石變法不但得罪了保守派,還惹得“蒼天震怒”。京東、河北頻起怪風,陝西華山出現無名天坑,蝗蟲肆虐中原,致使農民顆粒無收……反對派認為,這是一個借老天之手搞掉王安石的絕好機會。這其中就有一個在地方法院任職的小官員鄭俠。

因為官職太低,鄭俠的檢舉信就如同皮球,扔到中央相關部門馬上就彈回來了。於是,鄭俠改變策略,他謊稱檢舉信是緊急邊報,既然是軍事情報,按宋朝的法律,他的檢舉信很快就送到了宋神宗手中。鄭俠在信中指出:“蝗災大作,天下大旱,田地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已經出離了憤怒。政府人員(王安石等一幹人)居然還在這大火上扔火藥,遼又落井下石,跑來要求重新索要土地,這是執政大臣(王安石)多行不義造成的。”最後,他居然用命來賭博:“請皇上把新法全都取消,我敢用腦袋擔保,十日內必有大雨來。”

神宗對鄭俠的腦袋不感興趣,因為反對新法的人太多了,要砍腦袋也還輪不到他鄭俠。倒是奏疏中夾帶的一張圖,讓神宗提起了精神。這是一張《流民圖》,上麵所繪都是流民慘狀,有的因寒冷而嚎叫,有的因饑餓而大哭,有的正在吃草根,有的在賣兒賣女,有的身戴枷鎖,旁邊就是舉著鞭子的禽獸官吏,凶暴的樣子讓神宗冷汗直流。

神宗原本是想通過變法讓百姓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但現在他發現,百姓居然生活在地獄裏。這可怎麼辦?實際上,這很可能不是一副寫實畫,而是一副經過了多次藝術加工的人物素描。但正如虛幻的鬼可以嚇到人一樣,宋神宗也被這幅畫所反映的情況嚇著了。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暫停推行青苗法、免役法、方田法、保甲法等十八項法令。

王安石還沒有作出反應,鄭俠就蹬鼻子上臉,請求宋神宗把王安石踢出京城,並且還用腦袋打賭:“王安石一走,十日內必有大雨。”“氣象員”鄭俠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得到了他的同誌們的擁護,宋神宗沒有表態,可王安石知道,宋神宗已經開始對鄭俠的腦袋感興趣了。一個月後,王安石離開都城,出任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知府。

鄭俠這一次玩得很爽,曾經有多少人想把王安石趕走,都沒成功,他拿著腦袋賭博一出馬就得償所願。他飄了起來,很快,又對王安石的同誌進行攻擊。

他彈劾王安石指定的宰相呂惠卿,在鄭俠眼中,呂惠卿這個人是純粹的小人,奸詐,與王安石搞朋黨,他建議神宗罷黜呂惠卿。同時,他再度施展繪畫才能,畫了唐朝魏征、姚崇、宋與李林甫、盧杞等人的畫像,分為兩幅。明示朝中王安石的同誌與他鄭俠的同誌正邪不兩立。

呂惠卿與王安石最大的不同是,對人身攻擊非常敏感。他震怒了,反擊手段相當毒辣。他對神宗皇帝說,鄭俠的奏章中有關於皇宮之內有人披甲上殿大罵宋神宗的事情,涉嫌攻擊皇上。

宋神宗勃然大怒,下令交禦史台審理。很快,鄭俠被扔進牢獄,遭受了嚴刑拷打。鄭俠是個典型的蚊子派,嘴巴很硬,身體卻脆弱,他受不了拷打,供出了一大堆無辜的人,這些人全部被逮捕入獄。宋神宗想不到會有這麼多人,急忙收網,把鄭俠發配到廣東,其他一些反對變法、被鄭俠拖進來的人,也被踢出了京城。一直到宋哲宗即位,大赦天下時,鄭氣象員才回到京城。在他的同誌們的保舉下,擔任了一個小官。自此,他再也沒有拿腦袋賭博,預報天氣的異能也突然消失了。

阿龍辭典 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和王安石曾經也是相當好的朋友,但因為變法的事,成了死對頭。司馬光是道德楷模,為人正直,即使兩人鬧翻後,王安石仍然表揚他是“君子人也”。1071年,司馬光被趕出朝廷,待在洛陽十五年,完成了一部巨著《資治通鑒》,這部書成為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史書。1086年,司馬光、王安石先後去世。

【阿龍看熱鬧】

多思考,少評論

人人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但很多人總是忘了其中的道理。盲人摸象之所以會笑話百出,是因為他們都隻“看”到了自己看到的那部分真相,對於完整的事實卻不了解。鄭俠之於王安石變法及中央高層政治活動,就像是盲人摸象。也許,我們今天對於變法的理解,也是盲人摸象的一種。凡事多思考,少評論,才會少犯不必要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