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沈括搞蘇軾
科學家沈括曾與蘇軾共事於大宋國家圖書館,蘇軾喜歡交朋友,沈括也巴不得有這樣一個大文學家的朋友,於是,二人成了朋友。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跳出來反對新法,認為新法的唯一作用就是騷擾百姓,因而被貶到了湖州當太守。湖州在今天的浙江省北部,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稱,在北宋時就有“蘇湖熟,天下足”一說。蘇軾能被貶到這個經濟特區做一把手,實在是神宗皇帝大發慈悲。按宋例,官員在到職後都要向皇帝寫到職報告。蘇軾到任後就寫了《湖州謝上表》,雖然表的前麵寫了謝謝皇帝,我會努力工作等官樣文字,但寫到後來,蘇軾就有點發牢騷,說自己生不逢時,既然在中央不能擔當重任,那就到地方看看是否可以教育小民吧。
神宗皇帝看後沒有什麼想法,倒是惹急了朝中的政敵章、蔡確等。他們認為,蘇軾這個人不老實,把你貶到那裏是讓你享福,你居然還對新法不滿,居然還譏諷朝廷,完全是妄自尊大,請求皇帝對他加以嚴辦。
神宗皇帝英明,沒有看出蘇軾的謝表中藏了這麼多深意,不予追究。但上天注定蘇軾不能逃過這一劫。不久後,沈括以特派員身份到下麵去考察新法。臨走前,神宗對他說,你到浙江後去看看蘇軾,我還是很惦念他的。
沈括來到湖州後,老朋友相見,分外高興。沈括當時就說很久沒有見到您的大作了,可否賞我一篇?蘇軾立即表示同意,就寫了一首詩,裏麵有“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一句。
沈括拿著蘇軾的禮物回到京城後,始終想把蘇軾往死裏整的禦史李定、何正臣、舒等人找到沈括,要蘇軾的禮物。但這幾個人的文字敏感度並不高,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他們想要的東西來。沈括忽然意識到還有人要搞蘇軾,於是自告奮勇琢磨蘇軾的那首詩。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真就琢磨出來了。按他的說法:“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這兩句詩是在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哪裏有這樣的臣子?”
沈括這一搞,禦史李定、何正臣、舒一起跳出來,把蘇軾的《杭州紀事詩》曲解得神鬼動怒。比如蘇軾說:“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他們認定蘇軾是在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簡直一塌糊塗。蘇軾說:“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很明顯,這是他在諷刺禁止人民賣鹽。
最終,這些人認定,蘇軾不僅與政策對著幹,而且譏諷皇上,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神宗皇帝在這樣的證據麵前,沒有任何理由袒護蘇軾,於是,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禦史台審訊。宋朝的禦史台又被稱為烏台,於是,這起案件又被稱為“烏台詩案”。
蘇軾以為自己真完蛋了,就在獄中寫了兩首絕命詩,絕命詩寫得很好。按照規矩,死刑犯的“遺囑”要先給皇帝看,然後才能交給死刑犯的家人。神宗皇帝看了這兩首詩後,讚歎不已,愛才之心頓生,就把蘇軾放出來,貶到湖北去做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上任時,為他送行的人寥寥無幾,可就在這很少的人中,居然有沈括。沈括就仿佛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對蘇軾噓寒問暖,並祝他一路順風。
這還不算完,後來沈括不做官了,到鎮江養老,恰好蘇軾又到了杭州任職,沈括隔一段時間就從鎮江跑到杭州去跟蘇軾聊天,每次都恭恭敬敬、禮數周全。蘇軾想罵,卻無從下口。因為沈括這樣的人根本就不會知道蘇軾想要罵他。
阿龍辭典 文藝全能蘇東坡
蘇軾(1037-1101),中國曆史上最受老百姓喜愛的文人之一,在詩、詞、賦、散文上都有極高的成就,書法和繪畫也獨創一格,是絕對的全能選手。他年紀輕輕時就中進士,但在仕途上的發展並不順利,有一回,他摩挲著肚皮問身邊的人:知道我這肚子裏裝的是什麼嗎?有人回答說是文章,有人回答說是見識,蘇軾搖頭;又有一人回答,說學士是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蘇軾哈哈大笑。
【阿龍看熱鬧】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政治”是個危險活,好處越多的地方,競爭越激烈,當時宋朝的中央政府,個個官員都要站隊,新黨或者舊黨,站哪一邊都有風險。蘇軾本來已經被貶出中央政府了,本以為離開了鬥爭漩渦,發發牢騷也沒人管,誰知道還是因為幾首詩被整進大牢。這就是俗話說的“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隻要你有能力,或者身居重要位置,那可都有好多雙眼睛在盯著你呢!小心是上策。
7、 快意事一件都不得做
按宋神宗的說法,他當皇帝時沒有做過一件快意的事,即使有,也是先快意後鬱悶。
他起用王安石變法本是件快意的事,兩人都睜著眼睛等待奇跡的發生。奇跡是發生了,卻是士大夫們群起而攻之。對變法攻擊最厲害的是一個老頭文彥博,這個老頭伺候過神宗的爸爸和爺爺,年紀很大,所以活得很明白。他指出,王安石變法實際上是把支撐國家的貴族往死裏整,尤為重要的是:“祖宗(指宋太祖)法製俱在,這麼多年來,也沒有見到祖宗的法製不好(他老眼昏花沒有看到官僚集團膨脹、百姓無立錐之地、國防軍成了擺設),如果真的折騰,可能會冷了士大夫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