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變法與反變法(4)(1 / 3)

領導要對付某個人了,立馬就有人上書說這人謀反,這叫投領導所好。話說清朝有個當官的,提倡樸素生活,並以身作則,穿的官服上也是補丁摞補丁;看到下屬穿著好衣服,就是一頓批評,看到下屬穿補丁衣服,就大加讚賞。日子久了,全部官員都改穿補丁衣服,成為時尚了。這一切看上去似乎也很好,有一天,一個新上任的官員來見他,穿得還不錯,領導一看就不高興了,批評他;這人就解釋:現在打補丁的衣服都太貴了,屬下我是新官上任,手頭不富裕,實在買不起補丁衣服。領導聽了,半天作不得聲。善於揣測領導的心思,本來是一件好事,一種能力,但把這種能力用歪了,就會結出不好的果子來。而做領導的要是不自覺,把投其所好的下屬當親信,遲早也會被下屬出賣。

阿龍記事貼

以言罪人要不得

蔡確被貶的時候,有個叫晁端彥的官員說:蔡確這個人嘛,按他以前做過的事來說,殺了也是可以的,但現在朝廷是以言罪人,限製言論,這就不好了,現在這樣做的人,將來後悔都來不及。

11、 蘇軾譏程頤

公元1086年,宋哲宗朝的宰相司馬光去世。司馬光幼時為解救夥伴毀壞過一口缸,這就是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入政府部門後,司馬光先是從事文案工作,王安石變法,他死活不同意,於是被王安石踢出朝廷。這使他有時間編著《資治通鑒》——一部很有名的曆史經驗書。神宗死後,喜歡老頑固的高太後把司馬光請回來,他立即主持了對變法派人士的大規模、大尺度的清理工作,但由於操勞政事太過,身體狀況不好,很快就不甘心地離開人間。

司馬光死的不是時候,因為當時政府同僚們剛集體參加完一項慶典。消息傳來後,所有人都認為該去和老同事告個別,並慰問一下死者的家屬,隻有皇家教師(崇政殿說書)程頤不讚成。他說:“孔夫子說過,參加完人家的葬禮,這一天裏就不能有娛樂活動,哭的那一天不讓歡樂。”(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意思是,政府慶典是樂事,可去司馬光那裏哭,這有違孔夫子的話,所以不好。但有人利用逆思維反駁,說:“孔夫子並沒有說,歡樂的那一天不讓哭。”

這立即使人想到一個笑話。牧師在教堂裏對一個正在吸煙的煙鬼說:“祈禱的時候不可以抽煙。”煙鬼問:“那抽煙的時候可以祈禱嗎?”牧師很尷尬,隻好說:“可以。”

程頤和牧師一樣尷尬,可他什麼都沒說。監察官蘇軾在一旁玩幽默:“這都是西漢那個死鬼叔孫通發明的怪禮。”

但程頤無法忍受這樣的幽默,因為他是個嚴肅的人。

程頤對中國人最大的貢獻與迫害都是他創造了理學。理學認為,人生應該極度嚴肅,嚴肅的目的是讓自己成為真聖人。真聖人就是雕像,玩樂和幽默都被視為罪大惡極。宋哲宗十歲時,有一天上課,他折了一枝柳條玩。程老師看到了,繃起臉教訓道:“春天時節,萬物生長,不應該隨便攀摘,那會傷害天地和氣。”說得宋哲宗趕緊扔了柳條。

對一個孩子都能做到這樣,程頤的嚴肅勁可想而知。不但嚴肅,程頤的理性也很扭曲,也就是沒有人性。他認為,感情和靈性與最高道德不共戴天,所以他反對任何和感情靈性有關的事物,宋詞是他經常批判的對象。有人對他吟詩:“夢魂慣得無拘束,又踏楊花謝娘橋。”程頤臉色大變說:“鬼語,鬼語。”

理學對人性的壓抑不止於此。有人問他:“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程頤斷然說:“絕對不能,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饑寒作為借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讓宋以後的寡婦都後悔來到世界上。婦女的貞操觀念被程頤綁架,可恨的是,沒有人來交贖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