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己任何嚐擇居處(1)(1 / 1)

《論語。裏仁》篇第一章,非常簡短。關鍵詞就是“裏仁”。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楊伯峻先生的注譯本是這樣白話翻譯的: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

在譯文之下,楊先生特別對“裏”字另外加了注釋。說“裏”字在這兒可以看為動詞,當居住來解。這當然不錯。那麼,“裏仁”就應該譯作“居於仁”才是。但楊先生在具體的翻譯中,偏偏卻把動詞“裏”當作了名詞,譯作“住的地方”。這樣翻譯,恐怕是把“裏”當作“居裏、裏居”,在字麵上望文生義了。

於是,連同下麵的翻譯,把“擇不處仁”中的擇處,也實解為選擇住處。這樣翻譯,恐怕是不妥當的。孔子這段話,說的應該是擇仁而處。作為發行數十萬冊的譯注本,楊先生的“擇居”之解,確實違背了原文的本旨。

擇居,擇鄰而居,最有惑人之處。古來有孟母三遷的傳說,影響甚廣。人們在兒童時代,少年時代,選擇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包括接觸什麼樣的鄰居,近朱近墨,當然極其重要。那麼,孔子的這段語錄,莫非是專門教導家長們的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要注意選擇住處。孔子的意思是這樣的嗎?

或者,孔子的意思是說,已經有了自主能力的青壯年,就要選擇仁義之地去居住?這樣講,可惜也不能通達。

假定天下果然有這樣的一些地方,有仁人集中居處的“仁義裏”,那麼事情看似簡單了,具體實際則會變得異常複雜起來。凡聽信了夫子教導的人,都湧向仁義裏,這兒能容得下無數的集附者嗎?這兒的地價豈不騰漲。況且,別的地方怎麼辦?那些地方沒有了人煙?還是隻剩下壞人、不仁者來居住?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又該如何作解?

裏仁,究竟何解?擇而處仁,到底什麼意思?《論語。述而》篇第六章,或可幫助我們來解惑。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君子們,目標誌向在道,依居應在仁德。

故爾,裏仁章不可拘泥定解為擇居。孔子的原意,不是提供一個選擇住處來擺放身體的住房指南,而是指導士子追求仁道以安放心靈的圭臬。

居於仁,是最美好的。當有了選擇人生誌向的理性,準備安放自我心靈,擇仁而居處,才是聰明智慧的。

孔子周遊列國,是要選擇仁德之地嗎?恰恰不是。他看到禮崩樂壞,知不可為而為之,欲要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篳路藍縷,餐風飲露,艱辛備嚐而矢誌不渝。孔子還曾經“欲居九夷”,有人說那些地方落後簡陋,如之何?孔子岸然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所以,裏仁,擇仁而居,不是選擇住處和鄰裏。應該是選擇仁德來作為立身的依傍和精神之寄托。

那麼,人們可能會進一步發問:裏仁,擇仁而居,這樣抉擇如何就是美的、並且是明智的?

當《論語》編輯行文至此,夫子還沒有展開他的界說。

仁者,人也。仁者,二人也。人與人之間,部族之間,國家之間,應該以仁相處。仁者無敵,不是武功蓋世沒有敵手;恰恰是仁者原本就沒有敵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國族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對誰都好。

為了這樣的理想境界,自己首先選擇仁德吧!做出這樣選擇的仁人誌士,精神上將是強大的、愉悅的、美好的。

--或者還有一問:擇仁而居,伯夷叔齊卻是餓死了;孔子自己,一輩子都混得不怎麼樣;這又如何說?其實,這正是誌士仁人的高潔之處。

本篇第八章,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真理,當晚死去,都可以。仁者仁人,為了心目中的理想,矢誌不渝、之死靡它。

本篇第九章,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說是有誌於道,而又恥於穿破衣吃粗糧,不能安於清貧,大家原本就不是一類人。對之,夫子實在沒有什麼好說的。

不能擇仁而處,焉能體會得到裏仁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