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增長時代是否終結?4(1 / 1)

$$好書天天看,好站天天來,好貼天天頂,好書慢慢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裏就是黃金屋,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

巴裏-諾頓:中國,調整以適應高速增長階段的終結

在美國作演講時,每當談及中國經濟減速,我總是向聽眾強調,應當區分短期和長期經濟減速的差別,短期和長期經濟減速的本質是不同的。當下中國經濟的短期減速是由於受到國內幾個宏觀經濟因素的負麵影響,以及歐洲經濟下滑的拖累。而我對長期經濟增長的變化更感興趣。其實,當我們關注中國經濟短期下滑的同時,也會留意到中國經濟超高速發展階段正走向終結。

中國“超高速增長”階段麵臨終結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非常快,中國在2007年的經濟體量是1978年的12.5倍。這一“超高速增長”(Hyper-Growth)是由這幾個因素驅動的:20世紀90年代的成功改革;促進快速結構改變的大量投資;成功加入世貿組織;2008年之前強勁的全球經濟增長。d米d花d在d線d書d庫dht

中國並不是第一個經曆“超高速增長”階段的經濟體。所謂“超高速增長”,是指經濟不僅高速增長,而且保持持續性的高速增長,一般持續20年甚至25年。

曆史上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台灣地區都經曆過這樣的發展階段。的確,中國在“超高速增長”階段,和曆史上其他經曆這一經濟增長階段的經濟體相比,速度更快,持續的時間更長,但是根本上,中國的“超高速增長”階段走向終結的模式會與其他經濟體類似。

這些經曆過“超高速增長”的經濟體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在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上的投入都很高(政府、外資、私人企業都投入很高),彙率維持低水平且對出口商有優惠政策。

除了這些共同點之外,每個經濟體也都有組織商業活動的不同方式。也就是說,每個經濟體的策略都力圖適應自己的製度。與此同時,也以不同的方式依賴外國商業和外國投資。

比如,在日本,企業集團(keiretsu)、經營多種業務的聯合大企業、綜合商社(sogoshosha,貿易公司)起主要作用,大公司數量較少,使得政府容易進行協調。而在中國台灣,由於存在有效競爭市場、靈活的合同關係環境,小型企業扮演主要角色,大公司出現較晚,也更為專業。韓國的大財團(chaebol)類似於日本的企業集團,不過最後在核心業務上變得更專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先發展沿海城市,允許來自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公司將產地轉移到內地。“雙軌製”模式下,大的國有公司、小型私人公司以及外資公司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圖1-2中可以了解經曆過“超高速增長”階段的幾個經濟體GDP增長率的變化。紅色線條代表日本GDP增長率,1950年~1973年,日本有些年份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10.4%,幾乎和中國在“超高速增長”階段GDP的增速一樣。但是1973年,日本的GDP增長率降至5%左右,這個轉折點之後,日本GDP增長率再也沒能高於6%。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