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增長時代是否終結?6(1 / 1)

##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歡迎加入米花書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裏麵,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中國向“適度增長”的轉變艱難

如果我們將曾有過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的經驗應用到中國,我們應該期待發現,外部因素導致中國“超高速增長”的終結,但是我認為外部因素不足以解釋中國何以轉向低速度增長階段。

所有的“超高速增長”階段最終都會結束。而中國的“超高速增長”階段的結束,會由勞動力供給條件的改變帶來——中國將不再是一個“勞動力過剩”的國家。

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雖然勞動力投入的變化,不能夠充分解釋增長模式的轉變,不過可以料想到中國在勞動力供給方麵的變化將是巨大的,因為幾個因素的改變同時發生:第一,新增勞動人口數量下降;第二,城市化速度放緩;第三,勞動供給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力受教育情況不同往日,接受高等教育者占比顯著上升;第四,未來退休人口數量將急速上升,出現老齡化現象。這些改變已然發生,並且隻會加速。

圖1-3中國2010年的人口年齡金字塔

圖1-3是中國2010年人口年齡金字塔圖。2000年~2010年,勞動力的增長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之一。觀察圖1-3可以發現,因為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20歲以下年齡組的人口規模,比20~50歲年齡組的人口規模要小得多。也就是說,中國的年輕勞動力已經開始減少,而很多勞動力開始進入退休年齡階段。對於結束“超高速增長”模式,轉向新增長模式的國家而言,這個變化是一個轉折點。

我的想法是,中國經濟要經曆的改變,會更加艱難。中國勞動力的供求情況,尤其要注意中國無技能勞動力規模下降(並非沒有之前規模增速快,而是已然開始收縮),而有技能的勞動力規模卻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長。從長期來看,這是好事。但是,這也要求經濟體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這種變化。

中國勞動市場的變化,會產生諸多影響。對出口商來說,就是持續增加了成本壓力。一方麵,出口商將麵臨提高薪資、改善工作條件、提供更好福利的壓力;另一方麵,也還有其他成本壓力,如在可預見的將來,出口商要麵對更高的信貸成本和人民幣適度升值。

眾所周知,過去10年,中國經濟增長是由出口、高投資驅動。特別是在2007年,中國經濟的增速是14.2%,其中2.5%歸功於淨出口,而另外6.1%的增長來自投資。

我從這些事實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超高速增長”的終結和向新的增長模式的轉型會更加艱難,會發生相伴而來的原來模式的瓦解、經濟衰退、危機,經曆過這種轉變的經濟體都有過類似的經曆。

也許,從“超高速增長”到“適度增長”(Moderate-Growth)轉型之所以如此困難,原因之一是,這兩種不同的增長模式,依賴不同的經濟增長要素內部關係。我們可以把這兩種不同的增長模式,看作兩個不同的良性循環圈(virtuouscycles)。

“超高速增長”階段的特征包括:高淨出口額、快速的收入增長、高儲蓄、高投資,以及向上遊部門投入大量資本。這些要素充分反映了處在這一經濟增長階段的經濟體具有的特點,當然,也可以用來描述中國的情況。

中國的經濟正在發生變化,如投資雖然有增長,但是和過去10年相比下降了。也許中國的這種循環圈開始變得脆弱,也許某種意義上,這種循環圈的瓦解,能解釋為何高速增長的終結引人注目。

“適度增長”階段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良性循環圈,包括的要素有: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勞動力、更高的家庭收入、快速內需增長、多樣化的商業模式、本土創新不斷湧現。

問題在於,這兩種模式之間缺乏一種自然漸進的過渡途徑。有的時候,需要危機來打破之前“超高速增長”的循環圈,進入另一種“適度增長”循環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