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造化小兒
武夫使刀,書生弄筆,自古皆然,直是如同生老病死一般的自然規律。固然史上也有過那麼些投筆從戎的舊例,但文人走上沙場,多半也隻是做個儒將,要他們去真刀真槍分生死,可不那麼容易。倘若二者當真合起體來,會是什麼樣子?《筆塚》告訴你。
我記得好幾年前具體時間我忘記了,馬伯庸就跟我說過要寫一個關於靈筆,筆靈,以及筆吏的故事。當時聽他的描述,說有個古人,發願留住天下才情,不教它們隨著主人的身死而埋沒。於是他創出一套煉筆之法,將才情與元神相寄托,煉成一支支靈筆,收藏在筆塚之中。當靈筆找到合適的主人時,可以根據自身的特性,發揮出種種奇妙的能力來。娛樂秀
他高高興興的講完,問我:這個設定怎麼樣?我老老實實的答:雖然不能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這種少年漫畫升級的模式,配上這麼有文化的背景,聽起來簡直就他媽絕對的叼呀。或許那個時候我的判斷更多的來自直覺,但在讀完了《筆塚》前兩部故事的今天,我就大有底氣下結論
他終於有所突破了。
看他文章多年,經常會覺得有些惋惜。寫慣了戲謅胡鬧的文字,做熟了靈光一現的文章,卻一直沒有那麼一部作品,讓人一提起來就能眼睛一亮的說:“啊,就是那個馬伯庸!”或許“被十數家媒體轉載讓他拿了十多次稿費”的《她死在qq上》倒是有這程度的影響力,但我看就算他自己也未必願意拿來做代表。娛樂秀
《風起隴西》娛樂度不夠,《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則根本就是爛尾。在既有的基礎上添磚加瓦是他的專屬領域,但要他自行架構一個世界出來……看看那篇《獸的別日》吧,故事老套,人物麵目模糊,隻能說既爛俗又爛俗。之前在漫友的《親小說》上連載的《午夜靈異手冊》,更隻是偶像作者的周邊衍生產品,連完一整個故事,除了所在雜誌再度倒閉的傳說以外,怕是沒能為他留下任何別的東西。
而《筆塚》不同,一開場就不同,因為他給了我一個善良的……庸俗主角。有些讀者喜歡《飄渺錄》之類的英雄傳記,他們看的是光彩照人的主角們在天地大舞台上做華麗演出,這當然不壞。隻是我更喜歡凡人的故事,看他們的掙紮,看他們的矛盾,看他們在成長路上的種種際遇呐,就像這位來自華夏大學的新晉筆吏羅中夏。
羅中夏胸中所蘊之筆源自李太白。李白驚才豔豔,乃是中國文學史上不世出的人物。若有一管筆能繼承他的才情,自然也該灑脫不羈。不錯,正因為太過灑脫,青蓮筆方才現世,就不甘受筆塚主人羈束,自顧自的逃去無蹤。因此羅中夏所得,其實是李白臨終時所用之筆,名為青蓮遺筆,簡單一點的說法就是下角料,挑剩下的,或者二等公民。
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山寨貨,也並非胸無點墨的羅中夏所能駕馭。臨陣磨槍背下的幾句李白詩句,恐怕還及不上武功時靈時不靈的段譽,看起來實在悲慘之極。在韋家,諸葛家,韋家叛徒,以及神秘的第四方勢力為這支筆大打出手之時,他能保全自己已算是不錯的成績。於是他想遠離這種被強加到自己頭上的命運,他想找個方法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