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任國務卿鮑威爾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你不可能同時得到所有人的喜歡。”因為很多時候,當你希望和每一個人都搞好關係,最後當你為此而付出很多時,不欣賞你的人照舊可能不欣賞你,而且還不會領你的情。
人活在世上要時刻地檢討自己。俗話說“人外有人山外山”,總想以自己為中心,讓大家都能圍著自己身邊轉,這是絕不可能的。同大家一樣,你也是食五穀雜糧的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況且,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都有由內而外所散發的光芒,越把自己抬得高離地麵太遠,就越容易會失去重心。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錯綜複雜的,因此需要從多方麵、多角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認可都會有所不同,別人對你的反映或許是多棱鏡,甚至有可能是讓你扭曲變形的哈哈鏡,你怎麼能期望讓人人都滿意呢?
有人曾經說過:“人生處事應如雪,柔和淡然花散地,才能讓人深潤銘記於心底。”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對你看著順眼、感到滿意,你必然會要求自己麵麵俱到。不論你怎麼認真努力,去盡量適應他人,能做得完美無缺,讓人人都滿意嗎?顯然不可能!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期望,隻會讓你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顧慮重重,活得太累。
所以,年輕人在為人處世上麵,應該多多學著做人踏實一點,謙虛一點。千萬不要為了別人喜歡自己,而讓自己每天活在愧疚與疲憊之中,試著去用一顆平常之心看待周圍的一切,那麼你的從容必然會在無意之中博得大家的喜歡。
5.學會和你不喜歡的人相處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見一些讓我們心生厭惡的人。這些人有的可能是因為利益的對立,有的可能是因為不好的印象,也有可能是對方身上某種不良的習慣。總之,當見到這類人、聞到這類味道、聽到這類聲音時,都會讓我們產生自然的心理反射作用。
但是,年輕人要明白,這是一種非常不理智的心理。假如這個人根本就沒有對你發生過任何利益的糾葛,那就隻是你主觀意識在作祟,導致你排斥、不願接觸對方;如果對方也有同樣的回應,就會造成互相敵對的局麵,相信這是任何人都不希望見到的。
所以,為了不因對某人毫無理由的“好惡”而到處樹敵,我們需要學著去試著和不喜歡你的人交朋友,甚至要嚐試和敵人擁抱—這是氣度,更是胸襟。
餘力是一家公司的銷售業務員,而且已經有三年的老資曆了。可以說,從剛畢業進入這個公司開始,他是看著公司一步步走到現在的。
可是最近公司忙著改革,於是又招到了一批精英。而其中有一位一上任,就成了餘力的領導兼銷售總監。雖然餘力一直都很期待自己能坐到這個位置,可也隻能是歎氣了。直到有一次,他和銷售總監出去見一個公司的大客戶,當到了那裏之後,餘力才發現自己帶的文件夾裏麵,有一份很重要的采購表沒有帶,於是他又返回去。可是客戶見到他的粗心之後,有點心有餘悸。總監毫不猶豫的當著客戶和其他人的麵狠狠批評了餘力,餘力也拍著桌子和總監大吵一架,出去了。
後來在工作中,他總會發現對方時不時地給自己找茬兒。他也越看越別扭,甚至開始躲避總監,看著總監在那裏,餘力就覺得心裏不爽。本來餘力還希望幹脆辭職得了。可是當看到現在就業十分不好的情況下,隻好留下來,但是工作上再也沒有原來那麼認真了。
如果你在心裏說:“我絕不和我不喜歡的人交朋友,那會顯得我沒有骨氣。”那麼,你也就隻能等著吃虧。因為你的主動,除了可以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對你的敵意,也可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
事實上,學會和不喜歡你的人交朋友,並不如想象中那樣難,自己的想法是最關鍵的,隻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礙,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那麼,如何與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呢?以下幾個方法可以作為參考。
1. 要增加接觸的機會,對對方好一些。也許你選擇躲避這些人,但多接觸也許會改善關係。
2. 不要來硬的,要投其所好,如果對方喜歡喝點小酒,那麼就私下請他喝點,如此可改善關係。
3. 要主動活躍氣氛,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時候,多講講笑話,大家一起樂一樂,雖然這樣做可能不太容易。
4. 保持適當的距離,與不喜歡的人相處時盡量不要表現出厭惡感,適當的距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樹敵。
5. 在關係僵持或惡化的時候,一定要主動表示友好,不要礙於麵子、難為情。
6. 包容和忍讓是最重要的。哪怕你善待對方,對方還是對你不好,你仍舊要繼續保持與對方友好的這種態度,畢竟連草木、動物都有感情,更何況是人呢?隻要心存善念不斷地付出,對方一定會轉變。
所以,隻有學會如何與不喜歡的人相處這門學問後,你才能夠順利打入各種交際場合和朋友圈子裏麵去,成為眾人之中那個最受歡迎的交際能手。
6.你想要別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好,又或者是工作上領導對自己不關心,總之,我們總是在埋怨對方沒有為自己做多少。但是,當你做出這些抱怨聲前,請你試著想一想,我們對別人怎麼樣?為別人又做過些什麼?
古語有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來,任何人都應該明白,隻有當你為別人付出了,別人才會相應的回饋於你,因為這是彼此之間一種相互的尊重。
最近一段日子,李楊因為家裏雜事太多,一個人做不過來,於是想聘用一位保姆。當她打電話給那位保姆的前任雇主,詢問了保姆的情況後,卻意外地聽到了原主人對保姆許多很不好的評語,而且是貶多於褒。但當李楊掛了電話後,依舊決定選擇雇用這位保姆。
保姆來的第一天,李楊和氣地對小保姆說:“我打電話請教了你的前任雇主,她說你為人老實可靠,而且煮得一手好菜,唯一的缺點就是理家比較外行,老是把屋子弄得髒兮兮的。我想她的話並非完全可信,我相信你一定會把家裏整理得井井有條。”
事實上小保姆以前的確是非常馬虎粗心的,但是當聽完李楊的話後,除了有幾絲愧疚外,果然把家裏打掃得幹幹淨淨,而且工作非常勤奮。有時候,李楊下班早,還會和小保姆一起出門去買菜做飯,她們相處得非常融洽。
年輕人,千萬不要一味隻知向別人索取,在你伸出手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給予了對方什麼。當你希望那些跟你來往的人都讚賞你,希望人家能夠肯定你真正的價值時,同樣你也要學會去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卡耐基說過:“如果你想學會待人處事,那麼就請你記住三大原則:不批評、不責怪、不抱怨。”看來,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他人,把一切錯誤都歸咎於他人。
也許,你用真心去對待一個人,可能並不能得到別人同等的對待。但是,如果再想想,你所希望的別人對待你的態度,不就是你所希望的回報嗎?如果真的是真心,那你還會去期待回報嗎?
小陳剛在公司工作不久,平常工作積極,辦事能力也還不錯,唯一的不好就是有點自私自利。特別是隻要自己一有問題,就立馬找別人詢問,而別人有問題,她卻總是以手頭工作忙而推脫。
有一次,辦公室鄰桌的吳麗因為工作忙而來不及買餐,於是她請小陳給她帶一份。可是小陳卻有點特別不情願,畢竟自己還要多帶一份很麻煩,又沉。於是她找了個借口說:“不好意思啊,那個我今天和別人有約,可能會在下麵邊吃邊談工作。”吳麗聽了,隻是淡淡答應了一聲。後來又有幾次,吳麗找小陳幫忙,小陳都是以各種借口推脫。
後來公司為了鼓勵新員工晉升,舉辦職員投票選舉。小陳聽說後,立馬讓吳麗給聯通一下別的同事,幫忙說說好話。吳麗聽後依舊是淡然一笑,然後說:“不好意思,剛剛小王與我已經做了決定。”這下,小陳也無話可說了。
老是想向別人索取的人,隻會令別人以為你喜歡占小便宜。因為你總是在轉著腦筋想著從別人那裏撈到一點好處,而忽略掉了自己能夠給別人什麼。這樣時間一久,別人就會因為你的貪便宜而覺得你為人不坦誠。
如果年輕人總是如此自私自利,一心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什麼回報的話,就隻會顯現的你的氣度狹小。所以,隻有當你真正地明白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理後,才能換得別人相應的尊重與對待。試著用微笑換取陽光,用真誠換取友誼吧,那樣在你溫暖了他人的同時也會溫暖自己!
7.好心也能辦壞事,別把“施恩”變成“施舍”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對任何人都喜歡擺出一種樂善好施的態度。這種樂於助人的態度不管放在哪裏,或許都會被人所喜愛。但是如果事成之後轉而擺出一副高姿態,仿佛別人因為接受了你的幫助就應該低你一等時,那可就歪曲了“幫助”的本意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好心辦壞事。幫助一個人也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應該注意的地方或許也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條應特別注意,那就是:不要把“施恩”變成“施舍”。
黎陽今年25歲,剛剛參加工作,也沒什麼積蓄。有一次,公司組織員工出去玩,這下可愁壞了她。本來自己就沒什麼錢,這下出去玩還指不定花費多少呢?看了看自己手裏的空頭戶頭,想著找父母借也不大好,於是她打定主意找以前的一個閨中好友借錢。
那個閨中好友兩年前就嫁人了,而且丈夫還特別有錢,出門就是香車名牌包包。所以幾百塊錢的小事,對於她來說不值一提。當她聽說後,立馬說沒問題,錢立馬就給你轉過去。而且還再三吩咐道她如果一時不能周轉就不用還了,這點錢也不算什麼。
可是兩周後,那個閨中好友就收到了黎陽的打款,原來這次活動公司全給報銷了。所以,黎陽一回來就把錢給打了過去,而且還說一定要還了借的錢,態度十分決絕。這時,那個閨中好友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在幫助黎陽時那種漫不經心的樣子,讓對方誤以為自己把對方當成了乞丐。於是她打電話過去,趕緊跟黎陽說錢收到了,朋友一場本來就應該互助嗎。
把“施恩”變成“施舍”,雖然有一字之差,高低立見,效果卻迥然不同。有些人一旦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這種態度蔓延開來,隻會引發相反的後果。因為這種驕傲態度,勢必讓自己當初的那些光輝形象在對方心中支離破碎。
如果你隻是一味地想自己施舍了多少,而在所謂的“報酬”上斤斤計較的話,你就一定不可能會得到別人真心的謝意。你的這種行為,隻會讓別人覺得你在落井下石。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表麵看上去在盡力,內心卻不然。試想一下,如果對方要為了你這點小小的幫助,而付出比原先更大的代價時,他會覺得你是處於真心在幫助嗎?恐怕隻是覺得你在算計他吧。
所以,如果不想幫倒忙,而且讓人誤會你的含義的話,就應該注意下麵幾個事項。
1. 在給予對方幫助的時候,不要表現得過於熱烈,這樣隻會讓人覺得心理有愧疚於你,而且在某些時候,還會讓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
2. 把這種幫助當作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一切都表現得自自然然。也許對方當時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你的這種好意,但是日子一旦久了,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對方也能夠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這就更增加了對方對你的好感。
3. 幫忙時切莫一副抑鬱的姿態,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至少不要在麵上表現出來。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讓受助方感覺到你言不由衷,他是不會從內心真正感激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