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別再局限於同學這個小圈子(2 / 3)

年輕人千萬不要小瞧了圈子的力量。有時候認識一些帶圈的朋友不但可以彌補我們個人在社會關係中的不足,而且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來拓展我們的人脈關係。當我們通過認識一些帶圈子的朋友,又通過他們認識了他們所在的圈子,你就會發現,以這種方法來拓展人際關係的成本是最低的,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做介紹,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請客吃飯,但卻認識了很多朋友,這就是你認識帶圈子來的朋友和不帶圈子來的朋友之間的區別,他們的附加價值是不一樣的。

當然,要認識一些帶圈的朋友,你也要給別人一些圈子,要知道,我們所擁有的人脈關係如同做生意,也是一種社會交換。畢竟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就以怎樣的方式對別人。這就是要做的。

年輕人,本來玩伴就多,不妨試著去結交一些圈子多的朋友吧。也許,當你回頭看看自己人脈的時候,早就成長為整片森林。

4.將有影響力的大人物變成自己的“圈裏人”

一個沒有錢的人,如果有本事傍個“大款”,也能搖身一變成“大款”;一個個頭矮小的人,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像巨人一樣遠。所以,做事成功最有效的捷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巨人”的力量。

如果一個年輕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人脈圈中就肯定不能缺少有影響力的“大人物”,隻有讓這些“大人物”成為自己人,才能在關鍵時刻得到他們的提攜和幫助,最終取得成功。

鄧明是一所名校的高才生,今年剛剛畢業,當他的同學為工作、為前途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卻非常冷靜,因為他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也深知結交貴人之道。於是,他給一所大型企業的老總寫了幾封自薦信,並且剖析了該企業將要進軍國外市場的發展利弊,明確自己的能力與堅定的信心。結果老總看到後,非常滿意地說了一句話:“這個人我要了!”於是便把鄧明收歸到旗下。聰明的鄧明成功地利用了自薦的方式將老總變成自己的“圈裏人”。

聰明的年輕人一定要常去結交那些極具影響力的人物。當你將他變成了自己圈子裏的人後,在他的影響和幫助下,你自己本身也會自發產生一種向上的動力。這就好比吸足水分的稻穀一樣,拚命拔高。這樣即使你無法站在成功之處舞蹈,至少也可以在成功的附近徘徊。

當然,與極具影響力的大人物相交,可能你遭遇的是冷眼冷語冷麵孔,其實這可以說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個“小人物”,你當然要做好這種思想準備,正因為大人物不易結交,所以一旦結交到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大人物,那將是你一生之福,你的大富大貴的好前途就將靜候在你的前方!

那麼剛踏入社會的年輕朋友們,我們該如何去結交他們,如何與他們相處才能使其成為我們的“圈裏人”呢?

第一,充分了解他們的社會背景

我們常說與人交往必須從“了解”開始,這一點無論對小人物還是大人物都是我們需要遵循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其實,說到底,“大人物”也是普通人,他們不僅有繁雜的社會關係,有各式各樣的業務,也會有五花八門的性格特征和喜好。我們可以從別人口中去打聽認識他們的過去、經曆。

第二,碰麵寒暄要調準問題。

假如是初次與“大人物”見麵,問題的正確與否,將是決定我們能不能引起“大人物”興趣的關鍵。所謂“正確”,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定不能讓對方用簡單的“Yes”或“No”就能回答。隻有作答時間相對較長的問題,才能勾起大人物的興趣。

第三,適當展示自己的能力。

通常“大人物”一般都愛才、惜才,如果對於他的意見我們總是一味地表示讚同,從來也不敢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獨到見解,那麼“大人物”會覺得我們是在刻意討好,隻是嘴上功夫沒有什麼真能耐。

因此,想引起“大人物”的注意,瞅準機會就要適當地表現自己,要讓他們看到我們的獨特之處,領略到我們與眾不同的才華。

當然,這裏必須強調一個度的把握,不能太過鋒芒畢露,否則就有點喧賓奪主了。

所以,聰明的年輕人趕緊“有所作為”吧!寫信,發郵件,參加大人物常參與的社交活動,或通過直接、間接的介紹,這些都可以作為與之相交的可行方法。

隻要你態度真誠,並且讓那個大人物意識到與你相交帶給他的諸多幫助,他一定會進入你的圈子裏的!

5.拜冷廟燒冷灶,交落難英雄

年輕人做人一定不要太過勢利,看到別人發達了,使盡渾身解數也要與之扯上一點關係,看到別人落魄了,就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其實,一個人一生不會永遠落魄,也不會一直輝煌,總是起起伏伏。

古人常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形容一個人地位的變遷,可見,風水輪流轉,總有一天那些曾經落魄的人,也許要不了多久,就會變成人人都巴結的關鍵人物。

所以,積累人脈就要把目光放長遠,燒香不要隻去香火旺盛的寺廟,門可羅雀的冷廟也要燒,等到它的香火也旺了,一定不會忘記你的。

周興是一名年輕的律師,在美國辦有自己的一個律師事務所,專門受理移民的各種事務和案件。創業之初,他吃盡了苦頭,窮得連一台複印機都買不起,但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律師事務所在當地開始有了名氣,財富也接踵而來,他的辦公室擴大了,並有了自己的雇員和秘書,而且還越做越大。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他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念之間他將所有的資產都投資於股票,並且幾乎全部虧盡。

更不巧的是,由於美國移民法的修改,職業移民額削減,他的律師事務所也門庭冷落,他破產了。

這個時候,他卻接到了以前一個朋友的電話,原來這個朋友說自己可以讚助他,並且幫他恢複原來的公司。他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這個朋友恰好就是以前在國內的時候自己曾經資助過的一個朋友。

那個時候朋友也是剛剛成立公司,隻不過公司剛起步,那個時候資金周轉不過來,便向他借錢,他也沒顧慮太多,就稍微地伸了把援手。沒想到當初小小的一次“善舉”,居然為現在自己帶來這麼大的改變。

生活中,總有些年輕人平時待人不冷不熱,有事了才想起去求別人,又是送禮又是送錢,顯得分外熱情,但這種“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效果常常並不理想。這就好比你平常心中就沒有佛祖,有事再來懇求,佛祖怎會當你的工具呢?

所以我們要在關鍵時刻得到貴人相助,自應在平時“多燒香”,而這種“燒香”,完全出於敬意,不是為達到某種目的,更不是交易。

人的一生,雖然短短幾十年,但在這幾十年中,人的境遇卻是千變萬化的。有時你沒有意識到,你曾幫助過的人會因為境況變得更好了,日後反而成為你的貴人,給你一定的幫助,使你的命運出現新的轉機。

做人做事最忌目光短淺,平時不屑“向冷廟上香”,事到臨頭再來“抱佛腳”就來不及了。一般人總以為“冷廟”的“菩薩”不靈,所以才成為“冷廟”。其實英雄落難,壯士潦倒,都是常見的事。隻要一有機會,風雲突變,仍是會一飛衝天、一鳴驚人的。

年輕人,人生路上,朋友之間,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下,甚至互相攙扶著,都是為了更好的趕路!所以,人不要太自私,不要在朋友需要的時候,悄悄走開!

6.實在少有機會發展人脈,不妨從客戶入手

著名的“250法則”曾說過:“在每一個顧客的背後,大體上都有250名親朋好友,這些人又會有同樣多的關係。因此,得罪一名客戶,就等於得罪了潛在的250名顧客,相反則會產生同樣大的正效應。”可想而知,在一個客戶身上所潛在的人脈資源又有多深厚。

其實,人都是感情動物,客戶也是。有時候當我們實在少有機會去發展自己的人脈時,不妨從身邊的客戶身上去探究,因為客戶不是單一的一個資源,每個客戶背後往往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人脈網。

白雪畢業後留在北京一家銀行工作,幾年後,她已經升任為該銀行一家分理處的總經理。從2007年上半年開始,分理處的業務量明顯下降。作為總經理,為了改善這一局麵,她提出了“要做工作先學會做人”,拿出像對待朋友的真誠來,與客戶廣交朋友。

7月份,一位外地建築公司的老板有少量業務在分理處,通過櫃麵的交流,白雪與他交上了朋友。

這位老板是江西人,剛來北京不久,人生地不熟的,白雪除了在業務工作上為他提供幫助外,還主動幫助他做了一些分外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他生日的時候,又送去蛋糕與鮮花,讓他感到了朋友間的真誠與溫馨。

一天早上,白雪見該老板匆匆忙忙的來到分理處,臉色也不太好,便主動詢問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他說,他愛人生病了,來取點錢去醫院。白雪馬上幫他提取了現金,並說:“我正好有朋友在醫院工作,我陪你愛人去看病,有什麼問題方便些。”

人心都是肉長的,該老板從此把白雪當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把幾百萬的業務都放到了分理處。不僅這樣,他還介紹生意上的朋友把業務放到這裏來。白雪通過與這些私人老板交朋友,拓展並穩定了一大群大客戶。

分理處在白雪的的帶領下,業務自然是蒸蒸日上,形成了良性發展的好態勢。

或許,很多年輕人都會擔心,“我剛進社會,既無什麼社會上的朋友又無經驗。人脈不就是互相幫忙嗎,我幫不上,那別人還會與我再次往來嗎?”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掉了身邊的客戶,他們就是最有利的潛在資源。

年輕人要明白,好的“口碑”是比任何廣告都來得有效。因此我們對待任何客戶,都不能有懈怠情緒,盡量在每一位顧客麵前維護好自己的形象。要知道,如果我們不幸在一個客戶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或者無意中傷害了某個我們自以為無關緊要的客戶,那真是大錯特錯了,也許就因為我們小小的疏忽,使得這個客戶所有的朋友都不再相信我們。因此,我們一定要善待每一名客戶。

常聽一些老業務員這樣說:處業務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處交情。所以,在與客戶談合作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放進去濃鬱的情感,與客戶建立友好的關係,讓他對你產生朋友式的信任感。有了人情在,就不怕業務談不成,生意做不大。

所以,我們不單單要懂得如何從客戶著手擴充自己的人脈資源,同時更不能輕易傷害任何一個客戶的感情。

竭盡所能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培養和發掘客戶背後潛在的人脈資源,才是最精明的做法。

7.主動和成功者聯係

英文中的“communcation”意義一是去分享,二是建立共識。由此看來,我們隻有與對方進行有效的互動,才能夠傳達出彼此的意思。而雙方的磨合,都需要一方主動去出擊。因為往往大多數成功者無一不是主動去與他人溝通磨合,才爭取到自己利益的。

但在生活中,我們卻往往都忽略掉了“主動”二字,總是一副“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態度。其實,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分水嶺就在於:前者永遠積極主動,後者永遠消極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