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而他看見了一陣風穿過向日葵田地。那陣風被阻擋了,發出憤怒的吼叫。然而它們向前!向前!全然不顧被招搖的枝幹劃破的身軀,它們成功了。

於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畫作在他死後不久,直至今日,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

關於風的故事太多。

在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荊棘林時,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麼。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唯有學習風,我們才能藐視一切挫折,讓痛苦煙消雲散,讓快樂灑滿旅途!

【創意點評】

標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式,藝術地詮釋了文題,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觀點,一統全篇。考生用“生命如風”一喻到底,賦予了“風”生命的原動,荊棘則為人生途中的挫折。可見,作者是想借“風”來表達誌向。同時,文中引用四個人物,或引其觀點,或引其語言,或引其事跡,使“風”的偉力表現到了極致,“穿越荊棘”完美地成了必然,“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話題就此得到完美闡釋。

3.融入古韻

何處散發弄扁舟

某考生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壺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朧中,詩仙李白吟著詩,在曆史深處向我回眸淺笑。一葉扁舟,悠悠地駛向曆史深處文學的長河……

我心靈上厚重的積灰仿佛一掃而空,心中有了單純與明朗的詩意。我抬頭高吟“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然而,巨幅廣告牌上閃爍的霓虹燈刺痛了我的雙眼;當我期盼“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感動,一陣清脆的手機鈴聲敲碎了我的思緒。我環顧四周,同學某甲正沉浸在MP3重金屬搖滾中,某乙陶醉於《一簾幽夢》,某丙……

我突然感到一種失落,好像心靈深處被人掏空了一塊。於漪老師曾說:“我們的生活存在著詩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長歲月中,我的心靈似乎總是跟著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一起焦灼躁動,無法寧靜。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詩意的美好會成為纖細的火柴微火,一陣令人炫目的世風襲來,就將它熄滅得連灰燼都不剩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可是,今天迅猛發達的信息時代,文學天空中的明月卻並不皎潔。審視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活,我們心中的寧靜便注定要被打破。有多少人知道茨威格?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到趙萬裏“靜水流深”的意境?不敢說,我真的不敢說。毋庸置疑,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今天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快餐文化,更有所謂“哈韓哈日”之風侵襲。快餐文化、商品化文化符合了當前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符合了爭分奪秒一族的審美需求,也契合了青少年充滿好奇與夢幻、極易為新鮮事物所打動的心理特征,這才得以鋪天蓋地席卷而來。這樣的文化生活,充滿了刺激、激情與快感。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漢語真正質樸感人的詩意之美與人文關懷,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也愈走愈遠。它所造成的絕非僅是幾句詩的遺忘,更是心靈詩意與真正深刻雋永的人文天堂的破滅,是許多單純美好情感的流離失所。與之對立的,是拜金主義和急功近利觀點的滋生和所謂大眾文化的蔓延,實則是缺少文學涵養的低俗和對通俗文化的無端膜拜。

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自然無法回到天真無邪的古代,采薇而食,種菊悠然,如古人般寄情於詩意的山水之中。今天的我們在物質上得到了許多,在新興文化中遊曆,而文學真正的精神家園日漸狹窄。

當我淺吟著“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時,我的殘缺的詩意天堂中,何處有我悠然散發的扁舟?

“你永遠奔馳在輪回的悲劇,一路揚著朝聖的長旗”,想起餘光中的詩,但願我們的文化生活少一份狂熱的躁動,多一份詩意的靜氣。

【創意點評】

本文標題別有詩意,它用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詩句,一個“何處”的發問,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當今流行文化的疑惑、不解與憂思,對傳統文化缺失的痛心與關注。文章渾然天成,思想深刻,值得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