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收了呂布當義子,從此便為所欲為。他二次宣布廢帝之事,這次袁紹站出來反對了,大家是不是奇怪,袁紹之前完全不表態,現在為什麼跳出來反對呢?要不怎麼說袁紹這人是攪屎棍,格局太小,他之前任由董卓折騰,是在觀望。
當時洛陽的軍隊勢力就是董卓、丁原和袁紹。既然丁原已經站出來了,要和董卓火拚,袁家何不坐收漁翁之利?這種行為在後來,16路諸侯伐董卓的時候,袁紹同樣搞這種小把戲,但是他沒想到董卓竟然這麼快吞了丁原,還收了呂布這個驍勇的武將。
袁家策劃消滅外戚和宦官,就是想掌權,計劃前期執行的很好,但被董卓攪局,眼看自己攪屎得來的成果,馬上要被董卓搶了,他再不出來反對,表明立場,難道以後要跟著董卓混不成,袁紹當場拔劍,就要和董卓比劃比劃,要是真打起來,袁紹肯定是幹不過董卓的,董卓再菜,那也是真上過戰場的,而且他還有呂布貼身保護,袁紹隻有死路一條。
但董卓又被李儒叫停:事未可定,不可妄殺。李儒是董卓的頭號謀臣,他的話董卓是聽,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不能殺袁紹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袁紹四世三公的身份,他是袁家的長子,背後的宗族勢力太大,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殺了袁紹就和袁家結仇了。
就這樣,攪屎棍袁紹仗著家族庇佑,得了一條性命,然後他就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懸節東門,奔冀州去了。懸節是漢朝特有的習俗,是一種特殊的辭職方式。那麼袁紹為什麼去冀州呢?現在的冀州刺史韓馥是老袁家的門生,肯定會收留他的。
袁紹一跑,董卓就把炮口對準了太傅袁隗,太師、太傅、太保,古代並稱“三師”,字麵意思就是皇帝的老師,俗稱皇帝的監護人。雖然是個虛職,沒有具體的實權,但隻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擔任。能夠坐上這個位置,就相當於進入了公司的董事會,關鍵時刻,他的一票是非常重要的。
董卓問袁隗,你侄子無禮,我看你的麵子姑且饒了他,廢立之事,你什麼態度呀?袁隗心裏憋屈啊,他是袁紹的叔叔,風頭都讓侄子出來,他拍拍屁股走了,剩下都得叔叔自己扛,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支持袁紹,董卓非宰了他不可,要麼屈從於董卓,支持他廢帝,自己就弄了一身屎,但是能活命。袁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活著才有一切。
既然百官領袖、小皇帝的監護人袁隗都同意了,其他官員的意見也就不重要了。董卓正式宣布:敢有阻大議者,依軍法從事!換皇帝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
皇帝定了後,董卓對袁紹還是不放心,便問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瓊。袁紹此去若何?董卓為什麼不問李肅呢?因為李肅並不了解袁紹,他得找兩個京圈的問問。那麼為什麼選這二位呢?周毖本身就是西涼出身,跟董卓算是半個老鄉,步入仕途後,正好趕上董卓進京,正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周毖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自己人。至於伍瓊,他本是城門校尉,估計是董卓經常進出,都是伍瓊負責接待,表現不錯,所以董卓也把他當成了心腹,董卓把他倆當自己人,但是這二位是一心一意的坑董卓。
周毖說了。袁氏樹恩四世,宗族勢力太大,如果他要號召天下英雄豪傑反對您,天下局勢就很難掌控了。不如赦免袁紹的罪過,任命他做個渤海太守。大家聽聽,這是人話呢。袁紹公開頂撞董卓,還得給他升官,而且還要把他派到董卓管不到的地方,這不就是放虎歸山,然後再給老虎畫個保護區,養虎為患嗎?再說袁紹是那種董卓給個官他就不鬧的人嗎?他不是,他認準的事情九頭牛都拉不回來,就比如殺太監。
咱們再看伍瓊的意見,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家之一郡守,以收民心。伍瓊還補充說,這可以收民心,怎麼收?鼓勵大家夥學習袁紹罵董卓好升官嗎?再說好謀無斷的人不足為慮嗎?相反,這種人才最可惡,他自己不上,但是他喜歡鼓動他人,這就是惹事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