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堅接受董卓的拉攏,但計也能割據一塊土地。按理來說,這個勸降的概率非常大的。畢竟之前他就是用赤兔馬和金銀拉攏了猛將呂布,反派已經夠多了,能平息一起是一起,特別是這個還挺能打仗的孫堅,如果能用最省事的和親解決了,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董卓顯然是低估了孫堅的政治眼光和野心。孫堅當場大怒道:董卓做了那麼多被逆天帝的事,我恨不得誅滅他三族,然後詔示四海,不然我都會死不瞑目,這種人我怎麼會和他結親呢?孫堅的意思很明確,你現在是臭狗屎,你女兒也是臭狗屎,我兒子一朵花,怎麼可能插在狗屎上?李傕遭到怒斥後狼狽的離開孫堅軍營。
李傕回去見到董卓,他說了孫堅如何無禮?董卓很生氣,但也沒有辦法,還得問李儒怎麼辦?然後李儒就出了一條絕戶計,正是這條計毀掉了大漢的根基。
什麼計策如此巨有破壞性呢?遷都,李儒的遷都理由有二,第一,溫侯新敗,兵無戰心,咱們打不過早晚得輸,所以咱們還是跑吧,遷都其實就是給逃跑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二,近日街市有童謠,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臣思此言,西頭一個漢,乃應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亦十二帝,東頭一個漢,乃應光武旺於東都洛陽,今亦傳一十二帝,天運合回,丞相遷回長安,方可無虞。
當然咱們不是跑,是為了應天命,漢朝每十二個皇帝一個循環,咱們剛好趕上。首先童謠總得有個出處,大家說這是誰編的?這裏咱們先挖個坑。
下麵我們重點分析一下,為什麼李儒要建議董卓遷都呢?為什麼他就不能鼓勵董卓和諸侯們戰鬥到底呢?因為李儒太懂董卓了,董卓不是一個有全局眼光和有大視角的人,他就是一個更在乎眼前利益的軍閥。
如果換成別人,比如曹操,李儒絕對不會出這個主意。李儒知道董卓進攻沒有戰略決心,他要是勸董卓打,打輸了,他李儒就得背鍋。再說當年董卓打黃巾軍就是一路逃竄,老董可是老牌的逃跑將軍,就算李儒不說,董卓早晚得跑,既然早晚都得跑,為什麼不現在就跑了,跑的越早,能撈到的好處越多,遷都這個主意雖然餿,但他太適合董卓了。
三國演義裏的很多計謀,都是量身定做的,什麼樣的主公選擇什麼樣的謀臣,什麼樣的謀臣出什麼樣的主意?有的謀臣在解決問題,而更多的謀臣隻是在迎合主公的心思。所以看起來很蠢的計策,之所以能夠實,行本質還是符合領袖的想法。
所以謀士和和主公是互相成就的關係。諸葛亮的偉大,歸根到底離不開劉備的支持和信任,作為謀士生在三國,或許沒有比擁有一個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主公,更幸福的事情了。
李儒和董卓其實是三國中很好的一對組合,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需要什麼,遷都之計。說到底,就是李儒預判了董卓的想法,而且這個預判非常準確。正說到了董卓的心眼裏,聽完李儒的建議,董卓大喜,老董果然要跑,他找李儒出主意。從一開始就是讓李儒找一個逃跑的理由,不得不說,李儒就是董卓的貼心小棉襖。
可是遷都是說遷就遷的嗎?必然要麵對巨大的阻力,那麼董卓是如何克服的最終能遷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