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董卓遷都帶來了什麼惡果?為什麼說他毀壞了大漢的根基?(1 / 2)

董卓遷都帶來了什麼惡果?為什麼說他毀壞了大漢的根基?

話說呂布兵敗虎牢關後,李儒建議董卓遷都長安,董卓連夜帶著呂布回到洛陽,召集滿朝文武開會要遷都。董卓為什麼輕易的就決定遷都,想來有些讓人捉摸不透。

到目前為止,董卓還沒有和諸侯真正的交鋒,軍隊也沒有吃什麼敗戰。無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演義,都認為董卓所帶的西涼軍久經戰陣,戰鬥力不弱,仗還沒有打,董卓為什麼就要想著如何逃跑呢?

一方麵可能是洛陽無險可守,最好的去處,就是回到更易守難攻的長安去。另一方麵,從最底層的百姓,到自己手下的士兵將領,再到各氏家大族,加上關東層出不窮的對抗,讓董卓感到了之前從沒有過的壓力。

但是遷都惹來的風波,是董卓遠遠意料不到的。董卓道:漢東都洛陽,二百餘年,氣數已衰。你們趕緊準備,咱們要搬到新家長安,遷都這麼大的事,肯定有人站出來反對。

誰呀?司徒楊彪。楊彪大家可能不熟悉,他的兒子可是著名的作死小能手楊修呀,楊彪的反對理由有三。第一,關中殘破零落,現在不是以前了,長安又窮又沒錢,你去那幹啥呀?第二,拋棄宗廟皇陵,驚動百姓,你這是放棄執政合法性了。第三,天下動之至易,安之治難,治天下和做人一個道理,學好不容易,學壞一處溜,望丞相三思再三思。

董卓很生氣,老子就是要逃跑,我通知你,我不是要你提建議。緊接著太尉黃皖站出來支持楊彪,然後楊彪從長安現實情況出發,分析為什麼不能遷都?

首先,基礎設施根本沒有,長安經過王莽篡漢和紅巾起義,兩次大規模的災難,已經是瓦礫之地。其次,沒有人口,人民流移,百無一二。到了長安,誰伺候我們這些官老爺?這不就是從別墅搬到垃圾堆,從華爾街移民印度貧民窟的節奏嗎?

說到生活條件下降這事,董卓這次還真聽進心裏去了,他沒有生氣,也耐心的解釋起來,不是我想搬,是實在沒的辦法。關東賊起,天下撥亂,長安有崤函之險。

董卓的意思說的很明白了,是享受重要,咱是保命重要,當然是保命重要了。而且你說的問題好解決,沒有房子,咱們可以蓋嘛,搞基建我董卓最懂的,隻要給我一個月,保證再造一個長安,汝等休再亂言。

董卓就是胡扯,司徒荀爽又出來勸諫,丞相若欲遷都,百姓騷動不寧矣,百姓,董卓才不在乎呢。前兩人說的還是人話,還有點道理,你這就是扯淡了。

對咱董卓來說,最不重要的就是這些小民百姓,我管他們幹什麼呀?這裏大家可能要問,漢朝到底有幾個司徒?王允、楊彪、荀爽他們三個都是司徒嗎?

這裏特別說明一下,司徒常設隻有一個,而且漢末換的特別頻繁。《三國演義》為了省事就沒有寫的特別明白,甚至說有些錯誤。根據曆史,荀爽他此時的官職應該是司空,而且他也沒有做過司徒。王允是在楊彪之後才做的司徒,反正為了圖省事,咱們也就不要計較這些官職了。

總之,他們都是高官,說話有分量,董卓一看阻力太大,這個會開不下去了。當場宣布罷免楊彪、黃婉、荀爽為庶民,都跟董卓這麼久了,這些大臣還是不長進,一點都不理解董卓。他要征求意見,直接找李儒了,還用問你們嗎?董卓出門上車剛要走,又被兩人攔住去路,來者何人,乃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也。

這二位大家還記得嗎?就是推薦袁紹做渤海太守的兩個小天才,他倆有什麼事呢?今聞臣相欲遷都長安,故來諫耳,董卓立時大怒:我始初聽你兩個,保用袁紹,現在袁紹已反,你們就是一黨,就你倆還有臉給我出主意,怎麼那麼不要臉呢?給我死去,董卓馬上讓武士就給推出去斬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