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董卓遷都帶來了什麼惡果?為什麼說他毀壞了大漢的根基?(2 / 2)

本來董卓就在氣頭上,新仇舊恨,這二位光榮的送了人頭,有些人就是看不清形勢,就是作死,看人家李儒多聰明,一看死人了,官員們就再也不敢說話了。

董卓正式下令遷都,聰明鬼李儒眼珠一動又有了新主意,不是說長安基建差嗎?那咱就得增加投資呀,可是錢從哪來呢?總結一個字就是搶,搶誰呢?誰有錢就搶誰唄。

一是洛陽富戶,直接沒收財產。二是朝廷官員,這個得區別對待,畢竟還有用,所以重點處理袁紹等門下,殺其宗黨,抄其家資,斬草除根,一舉兩得。董卓一拍大腿,這計策也太好了,他馬上差鐵騎五千,到處捉拿洛陽富戶,共數千家,插旗頭上,大書反臣逆黨,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資,這件事影響可以說非常深遠。大家知道這數千家都是什麼人嗎?

他們都是長安有頭有臉的人物,是首都兩百年來彙聚的人才。他們還是保皇黨,一下子全都被董卓包了餃子,這裏麵不知道有多少人才,真是太可惜了。他們死了皇室的力量進一步被削弱,最後終於走到了無人可用的悲慘境地,解決了錢的問題。長安沒有人口怎麼辦呢?簡單,那就帶著百姓一起搬唄。可是大家不想搬怎麼辦呢?那就得動員動員了。

原文寫道:李傕、郭汜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洛陽十室九空,幾乎成為一座空城。每百姓一隊,監軍一隊,互相拖押,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如有行得慢的人,背後有三千軍催都,手執白刃,在路上就殺人。

這就是董卓的暴行,他這是挖漢朝的根,洛陽的年輕一代。在他們的記憶中,隻有對大漢的悲慘記憶,沒有任何的榮光,等到他們長大,改朝換代,自然水到渠成。

除了這些騷操作,董卓還沒完呢。大臣們不是說我董卓這是棄宗廟嗎?如果沒有宗廟,那就不算拋棄,他又差呂布發掘先皇及後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們也乘勢掘官民墳墓取寶,要說摸金校尉的鼻祖,難道不應該是董卓和呂布嗎?要家喜歡說呂布殺爹,很少提呂布盜墓。

呂布字奉先,他這個名字太好了。屢不奉先,現在更進一步,都幹起挖墳掘墓的買賣了,裹挾了巨額的財富後,董卓心滿意足,最後也到了告別的時間了。這麼好的地方,我不在,留著也太沒用了,放把火燒了吧,得不到的就要毀滅,反正不能讓袁紹那幫孫子得了便宜。

董卓的一把火,把洛陽的建築燒毀,留給十八路諸侯的是斷壁殘垣,董卓燒掉的不隻是洛陽宮,還是天下人心中的那個威嚴的大漢朝,洛陽的建築,是東漢的符號,現在符號已毀,大漢一名不文了,符號被毀影響有多大?代表漢室滅亡已成定局。

董卓跑到長安後,為什麼要馬上建镅塢?不光為了淫欲,更主要是為了重新構建符號,群雄心中的變化,就是從董卓焚燒洛陽宮室開始的,這加速了群雄割據的時代,大家開啟了為自己江山的征伐之路。

那麼董卓遷都長安到底對不對呢?表麵來看,遷都卻是讓聯軍退兵了。這主要原因還是在聯軍內部,並不齊心,漢室滅亡已成定局,這些人也忙著回去搶地盤了。但董卓集團也自此淪為關中一方的地方軍閥,不再擁有逐鹿天下的功能。

雖然他依舊挾持著漢帝,卻也背負著擅自廢立、殘暴遷都的大惡之名,也無法發揮出像曹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功效。包括李傕、郭汜、張繡、呂布等參與者都幾乎難以在輿論上翻身。所以董卓集團自西遷之後,開始的是苟延殘喘式的分崩瓦解,而非保帥棄車式的戰略防禦。

董卓忙著逃跑討,董聯盟又在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