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天不絕王允,非要讓他說幾句台詞。李傕、郭汜拔劍嗬斥:董太師何罪被殺?王允正義凜然:董卓有罪還需要解釋嗎?董卓受誅之日,長安士民,皆相慶賀,輿論的反應你們就沒看到嗎?王允說的太有道理了,李傕無話可說,但是,太師有罪,我等何罪,為何不肯相赦?李傕的話也很有道理,我們頂多是個從犯,而且還不是最大的。呂布都沒事,我們有呂布的罪惡大嗎?呂布都能洗,我們就不能洗嗎?王允沒有回答,而是說了下麵這句話:逆賊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不過一死而已!意思說的很明白,我死都不會赦免你們倆。王允一句話把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了,既然沒得談,那你就去死吧。二賊手起,把王允殺於樓下,史官有詩讚道: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心懷家國恨,眉鎖廟堂憂,英氣連宵漢,忠誠貫鬥牛,至今魂與魄,猶繞鳳凰樓。
從這首詩來看,後人對王允還是充滿同情的,蓋棺論定。王允的功是大於過的,但說實話,大家更多的是讚揚他為國而死的氣節。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甚至批評他:王允非定亂之人也。漢之終亡,終於此也。漢朝滅亡就是亡在王允的手裏。董卓再差,漢朝的朝廷還是有中央的。董卓還是可以挾天子之名,去勸說袁紹和公孫瓚罷兵的,王允一頓操作,大漢的中央也開始分裂,進而瓦解。
董卓挖了大漢的根,王允在根上點了把火,貽害無窮。那麼,如何評價王允這個人呢?仔細分析,凡是他直接參與辦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辦好的,王允的政治能力不行,核心策略不對,是導致局麵失控的主要原因。
王允不是一個具有大謀略的政治家,他隻適合做謀士,隻適合提建議,不適合具體的去執行,美人計之所以成功,主要還是貂蟬太強悍,換一個人,這個計策沒準就走不通。而且王允這個人還剛愎自用,不聽別人建議,是不是覺得他和呂布有點像?一個是保鏢做將軍,一個就是參謀做司令,這二位都屬於自己的權力超過了自己的能力。
王允當官實在是太浪費人才,他應該開一個高級娛樂會所。他在調教美人方麵絕對大漢第一,批量培養十個貂蟬,想想都十分刺激,李傕殺了王允還不解恨,又差人將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就這麼王允一家和董卓一家在地府實現了勝利大會師,到此,感覺真的有頗多的感慨。在風雨飄搖的亂世,想要掌控全局,掌控者就必須有大格局、大智慧、大胸懷,才能在疾風驟雨中尋覓一絲生機。
王允盡管有一定的個人能力,但在東漢末代掌門人這個顯赫的位置上,他在胸懷智慧方麵的缺點被無限放大,最終他也成為漢末亂局的棄子,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漢末的紛紛亂局,或許隻有真正的英雄才能收拾舊山河。
東漢集團被王允徹底玩壞了,但是百姓不明真相。原文寫道:王允死後,士民無不落淚。這次長安百姓的災難都是王允的錯誤決定導致的。但是百姓都以為王允是忠心報國而死,這就是信息偏差,他們隻恨壞人太壞,卻想不到所謂的好人王允,他的錯誤讓多少好人背了鍋。
下個倒黴的就該輪到漢獻帝了。李傕、郭汜尋思:既到這裏,不殺天子謀大事,更待何時?便持劍大呼,殺入皇宮。這個行為也好理解,王允代表的就是皇帝,王允到死都說不赦免他倆。顯然,這也是漢獻帝的意思了,沒有隻殺王允不殺漢獻帝的理由。
那麼漢獻帝性命如何?咱們下回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