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想要下葬董卓,結果屢遭雷劈、水淹,無法安葬。那麼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咱們書接上回。
話說,李傕、郭汜帶兵殺入長安,已經殺了罪魁禍首王允,但是他們還不過癮,要殺漢獻帝,準備自己過把皇帝癮。但是被張濟、樊稠攔住,他們問了一個問題,殺了漢獻帝有什麼好處呢?除了解氣沒有任何用。而且你殺了皇帝,肯定會有人打著旗號,出來報複,再次重演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可不殺怎麼辦呢?留著他為咱們所用呀,咱們也可以玩挾天子,以令諸侯。
李傕、郭汜一聽有道理,收住兵器,暫時放棄了弑殺皇帝的想法。這個時候漢獻帝就問了,你們哥幾個不是找王允報仇嗎?現在王允已經死了,你們咋還不走呢?李傕、郭汜道:臣等有功,還未賞賜封官,所以不能走!
是啊,人家人都來了,你得意思意思呀,最起碼把出場費結一下吧。漢獻帝又問了:你們想要什麼官呢?這四人各自寫職銜獻上。要此官品,漢帝隻得從之,他們把官職寫在紙上,而且各寫各的,顯然是沒有商量的。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封李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爵,郭汜為後將軍美陽侯,同秉朝政,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領兵屯弘農,其餘李蒙、王芳等,各為校尉。
咱們之前說過,東漢武職中,大將軍最高,之後是驃騎將軍,然後才是車騎將軍,董卓親信四人幫裏墊底的張濟,卻要個四個人官職裏最大的了。你說張濟是咋想的呢?這四人裏李傕最大,他要個大將軍的話,那我就要個僅次於他的驃騎將軍,其他二位應該和我想的差不多,這樣一來,大家的差距不會太大。總之自己不能吃虧。
可是李傕不按套路出牌,覺得自己還不夠格,謙讓了一下,自己要了個車騎將軍,這四位把當官,搞成了開盲盒,莫名的搞笑有沒有,看到張濟的位置跑到了自己前麵,李傕心裏肯定要罵自己一句,沒想到啊,我特麼要少了,可是官職什麼都是虛的,勢力才是硬道理的。
所以說雖然張濟貴為驃騎將軍,但他還是被發配到了弘農,李傕肯定不能讓張濟在朝廷裏,張濟比李傕的官職高,難道要李傕給張濟行禮嗎?這小子太不懂事了,擱這惡心誰呢?趕緊給我滾蛋,別在這看著礙眼!這裏應該是三國演義故意開的玩笑。
在正史中,這時候的張濟遠沒那麼懂事,他做驃騎將軍,是李傕、郭汜火拚之後的事情了,和正史對比起來。三國演義劇情和曆史脈絡是對得上的,但很多細節全然不同了,我們得出的因果關係,以及對人物的認識,顯然也會不同。
四人要完了官職,下一步該做什麼呀?既然他們高舉董卓的旗幟,恢複了董卓的名譽。大漢的傑出政治家董卓的屍體就不能暴屍街頭呀,可上哪找老董的屍體,都被燒成渣了,找了半天,隻獲得些零碎皮骨,沒有屍體,就得創造屍體。用香木雕成形體安葬,其實就是個木頭小人,一切準備就緒。
李傕、郭汜在禮儀上大搞特稿,驚動全長安城,董卓睡的棺槨更是王者衣冠棺槨,下葬一般要在吉時,這樣死者來生才會美滿。因而董卓的棺槨,一直放著等吉時運回生前的寢宮郿塢安葬。董卓想著讓郿塢成為自己的養老之地。萬萬沒想到還成了他的墓穴。
可是埋葬這一天,天降雷雨,平地水深數尺,更讓全天下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一道驚雷劈下,硬是把棺槨劈開。董卓又一次橫屍於大庭廣眾之下,隨後,李傕、郭汜連忙收拾再安葬。不過這雷非常的邪門,仿佛是跟著董卓走。此後,董卓又被安放三次,結果次次被雷給劈開,甚至劈到最後零皮碎骨,悉為雷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