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陶謙自己有兒子,為何最後要把徐州交付給劉備呢?(2 / 2)

長話短說,火龍果三兄弟來到了陶謙的病床前,陶謙有氣無力的說道:請玄德公來,不為別事,隻因老夫病以危重,朝夕難保,萬望明公可憐以漢家城池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也瞑目了,老頭子這次不能不說是誠心誠意了。

但是劉備還是一口拒絕,你不是還有倆兒子嗎?讓你兒子接班了,陶謙表示很無奈,我的倆兒子不爭氣,沒這個本事,老夫死後,還指望明公多教誨,切勿令掌州事,陶謙不隻是托付了徐州,連倆兒子也都交給了劉備,可劉備還是拒絕了。

我劉備是勢單力孤,安能當此大任?陶謙一聽劉備說自己勢單,那還不容易,介紹個對象唄,當即推薦了一個人,此人就是孫乾,讓他輔佐劉備,孫乾出道的很早,但是他在後來的劉備陣營中存在感不是很高,估計應該就是因為他是陶謙推薦的,所以被劉備邊緣化了,畢竟有些人看著就不舒心,老是想起自己欠陶謙的人情,自己還沒法還,這多別扭。

當然,這裏我們說的是三國演義的邏輯。正史中,陶謙沒有推薦孫乾這回事,陶謙還不放心,又囑咐糜竺。劉公是當世人傑,你一定要好好輔佐他,說完,就立馬咽氣了。大家瞅瞅,這是什麼樣的精神,一個老頭臨死見劉備,不見親兒子,這能不讓人感動嗎?

可是劉備還是不幹。如果有人問你的陶謙怎麼死的,記住是被劉備給氣死的,因為劉備不答應,陶謙死不瞑目呀。

陶謙一死,眾軍舉哀,立即捧印信交送劉備,大家看,早就安排好了。徐州的軍隊就等著陶謙死,讓劉備接管徐州,但是劉備還是拒絕。

第二天,徐州百姓擠到官府前,異口同聲請求劉備接班。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以糜竺為代表的官員表了忠心,軍隊表了忠心,現在百姓也表了忠心,徐州各個階層都認可了劉備,各方麵的條件都成熟了。關羽,張飛兩個兄弟也再三勸諫,劉備為難呀,我真的不想幹。可是你們為什麼老是逼我,再逼我,我就勉為其難的當了吧。

說到底,劉備還是想幹的,不想幹他完全可以離開徐州。劉備這個人喜怒不幸於色,他起點太低,一步都不能走錯。所以他就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步沒有十足的把握,他絕對不會做。

曹操有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那麼劉備身上就有不走捷徑,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艱苦奮鬥精神,要想成功,這些優良品質都要學啊。

劉備接管徐州之後做了三件事,第一、拉攏地頭蛇,以孫乾、糜竺為輔,陳登為目官。第二、控製軍隊讓自己小沛的軍馬入城,畢竟自己人用起來才放心。第三、出榜安民,穩定民心。第四、安排陶謙的喪事,最後將陶謙遺表,申奏朝廷,劉備的官都幹上了,才想起來給朝廷發通知。

我以後就是徐州牧了,不管你同不同意,我就幹了。當然,陶謙三讓徐州是虛構的,在正史上,劉備是怎麼得到徐州的,《三國誌先主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謙病篤,勸別駕糜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

從這段記錄上來看,陶謙在病危的時候,確實對徐州的未來進行了安排。他選擇將徐州托付給劉備,這可以說是讓徐州,但注意這件事情,直到陶謙死後才實施的。這裏麵有多少是陶謙的意思,多少是糜竺、陳登等大家士族的暗中操作,就不好說了。

當然,曆史上的陶謙並不像三國演義中這麼老實忠厚,為百姓著想。三國演義的作者美化陶謙,把他塑造成仁義善良之輩,是為了貶低曹謙,曹操不算好人,陶謙也不是,因為三國亂世是一個爾虞我詐、不講道義的時期,亂世之中,誰的手裏都會沾滿鮮血,更沒有對錯之分。

因為隻有生存才是王道。

總之,劉備這次真的是血賺,一下繼承了徐州,沒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這麼大的地盤,一躍成為了一方諸侯。

那麼曹操知道後會是什麼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