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為什麼賈詡沒有及時阻止李傕和郭汜的內訌(2 / 2)

乃國戚董承也。董承是董太後的侄子,皇帝可算是看到皇親國戚了,痛哭流涕的訴說前事,董承當即打包票,陛下勿憂,臣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獻帝就說了,這事咱先放下,趕緊回東都洛陽才是正事。

於是連夜起駕,再說,郭汜引敗軍回來,正撞著李傕。於是跟他分析了眼下局勢,楊奉、董承救駕往弘農去了。要是他們立住了腳,咱們就成眾矢之的了。李傕一聽,你這話說的太對了,絕對不能讓漢獻帝跑了。

我現在要和你兵合一處,到弘農殺了漢君,平分天下,咋樣?倆人雖然有矛盾,但在共同的敵人和危機麵前,又重新穿上了一條褲子。二人合兵追趕獻帝,在路上劫財,所過之處都被劫掠一空。你看這倆貨,就是典型的打仗無用,擾民有方,最後倒黴的還是百姓。

很快。李傕、郭汜的軍馬在東澗這個地方就趕上了獻帝的車隊。二人就商議:我們軍多,咱直接上去群毆就完了,不需要講武德。

於是,李傕在左,郭汜在右,漫山遍野湧來,楊奉、董承兩邊死戰,保護著漢獻帝和帝後,死亡的百官,士卒不可勝數,女眷輜重,皇室的各種器物典籍全部被丟棄。

此刻,什麼東西都不重要,保命才是最重要的。楊奉和董承不敵李傕和郭汜,於是假裝向李傕等人求和,又暗地裏派遣使者秘傳聖旨。往河東郡招納白波軍將領李樂、韓暹、胡才來救應。這些人是山林之賊,你看都用到土匪了。三處軍馬就是三處土匪。

他們聽聞天子赦罪賜官,紛紛響應。前來救駕。李傕、郭汜一看來了一幫土匪,郭汜當即就有主意,讓軍士把之前搶的好東西都扔在路上。李樂的軍隊是窮怕了,一看路上全都是寶,爭相取之,隊伍盡失。

李樂帶著這些賊,路上撿完東西,回頭一看,自己的部下七零八落,完全沒有軍隊的樣子。

這時候李傕、郭汜趁機伏兵四起,四麵混戰,李樂大敗,你看草寇就是草寇啊,上不得台麵,也沒見過世麵。

楊奉、董承遮攔不住,保駕往北走,背後賊軍趕來,李樂一看事情緊急,皇帝陛下,你也別坐車了,趕緊上馬逃命吧。但此時漢獻帝很仗義:朕不可舍百官而去,眾臣聽後皆號泣相隨。大家說漢獻帝是仁慈還是傻呢?

其實這好理解,漢獻帝現在如果離開了大臣,他還是皇帝嗎?況且兵荒馬亂多危險啊,其實帶著大臣對自己也是一種保障,漢獻帝不肯棄大臣,後麵賊人又追的太急,怎麼辦呢?

對附近地形熟悉的白波將領李樂出了一個點子,我們已經快到黃河邊了,可以坐船順流而下,繞過黃河中的亂石灘,再從黃河岸邊的孟津登岸。這個點子雖然好,利用黃河激流,順流東下,確實能躲開追兵,可是也有問題。

這個問題被太尉楊彪指了出來,楊彪說:老臣我就是弘農人,黃河從這往東,有三十六險灘,怎麼能讓皇帝冒這個險呢?旁邊的侍中劉艾也跟著說:我之前也當過陝縣令。知道那險灘確是很危險,就算熟練的船工都時常傾覆。何況我們現在毫無準備,就這樣順流東下的建議被否定了,那就隻剩下一條路,先坐船到對岸去,再商定下一步怎麼辦?

於是就讓李樂先行到黃河岸邊,去準備渡河的船隻,董承和楊奉就讓皇帝棄車駕,步行來到黃河岸邊,好不容易來到了黃河岸邊。可是河岸高十餘丈,下不去,護駕的董承等馬上開始想辦法,準備想把馬的韁繩一個一個接下來,然後綁到皇帝的腰上,把皇帝順下去。

這時候,皇後的哥哥扶德舉手了,說自己這還有十匹絹布,在亂軍中撿的,也不知道他這麼亂,居然還顧得上拿這東西。於是多半就是這貨私藏的。不過這下正好,危機的時候派上了用場,於是就把絹布拿過來代替韁繩,又選了力大的行軍校尉尚弘,背著皇帝劉協,好不容易才把皇帝弄到了船來,漢獻帝上了船,李樂就仗劍立於船頭,隨後國舅扶德又把皇後給送下船來。

漢帝和皇後是下去了,但岸上還有好多將領士卒,以及不少的大臣,李樂匆忙之間,肯定找不來多少船,要登船的人實在是太多,他們沒辦法擠上船,於是有的人匍匐趴著下了高岸,有的人幹脆跳了下去,一個個都著急的跑到岸邊,生怕把自己落下來。

這副逃難的生動場景,在十常侍之亂的時候,漢獻帝已經經曆過一次,想不到幾年之後,自己又在相同的情景之下來到了黃河岸邊,又是後有追兵,前途不可知,漢獻帝上船後沒法開船,因為有大臣扒拉著船不讓走,李樂幹了什麼,才讓漢獻帝順利脫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