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旦這樣的實現成為現實,它也就不再能夠成為藝術了。但是放心,不可能與非現實是生命永恒的背景,因此,藝術,或美的願望,永遠不會失其魅力。
二十四
然而,有形的或具體的美物,很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喪失其美。美的難於確定,使毛姆這樣的大作家也為之迷惑,他竟得出結論說:“藝術的價值不在於美,而在於正當的行為。”(見《毛姆隨想錄 》)可什麼是正當呢?由誰來確定某一行為的正當與否呢?以更加難於確定的正當,來確定難於確定的美,豈不荒唐?但毛姆畢竟是毛姆,他在同一篇文章中不經意地說了一句話:“他們(指藝術家)的目標是解除壓迫他們靈魂的負擔。”好了,這為什麼不是美的含意呢?你來了,你掉進了一個有限的皮囊,你的周圍是隔膜,是限製,是數不盡的牆壁和牢籠,靈魂不堪此重負,於是呼喊,於是求助於藝術,開辟出一處自由的時空以趨向那無限之在和終極意義,為什麼這不是美的恒久品質,同時也是人類最正當的行為呢?
二十五
所以要尊重藝術家的放浪不羈。那是自由在衝破束縛,是豐富的心魂在爭脫固定的肉身,是強調夢想才是真正的存在,而肉身不過是死亡使之更新以前需要不斷克服和超越的牢籠。
因此有件事情饒有趣味:男演員A飾男角色甲,女演員B飾女角色乙,在劇中有甲和乙做愛的情節,那麼這時候,做愛的到底是誰?簡直說吧,你能要求A和B隻是模仿而互相毫無性愛的欲望嗎?這樣的事,尤其是這樣的事,恐怕單靠模仿是不成的,僅有形似必露出假來——三級片和藝術片的不同便是證明;前者最多算是兩架逼真的模型,後者則牽連著主人公的浩瀚心魂和曆史。講台前或餐桌上可以逢場作戲,此時並不一定要有真誠,唯符合某種公認的規矩就夠。可戲劇中的(比如說)性愛,卻是不能單靠肉身的,因為如前所說,人們所以需要戲劇,是需要一處自由的時空,需要一回心魂的酣暢表達,是要以藝術的真去反抗現實的假,以這劇場中的可能去解救現實中的不可能,以這舞台或銀幕上的實現去探問那布滿於四周的不現實。這就是藝術不該模仿生活,而生活應該模仿藝術的理由吧。
二十六
但這是真嗎?或者其實這才是假?不是嗎,戲劇一散,A和B還不是各回各的妻子或丈夫身邊去?剛才的怨海情天豈非一縷輕風?剛才的卿卿我我豈不才是逢場作戲?這就又要涉及到對真與假的理解,比如說,由衷的夢想是假,虛偽的現實倒是真嗎?已有的一切都是真理,未有的一切都是謬誤嗎?看來還要對真善美中的這個真字做一點分析:真,可以指真實、真理,也可以指真誠。毛姆在他的《 隨想錄 》中似乎全麵地忽視了後者,然後又因真理的流變不居和信念的往往難於實證而陷入迷途。他說:“如果真理是一種價值,那是因為它是真的,不是因為說出真理是勇敢的。”又說:“一座連接兩個城市的橋梁,比一座從一片荒地通往另一片荒地的橋梁重要。”這些話真是讓我吃驚。事實上,很多真理,是在很久以後才被證明了它的真實的,若在尚未證明其真實之前就把它當做謬誤掃蕩,所有的真理就都不能長大。而在它未經證實之前便說出它,不僅需要勇敢,更需要真誠。至於橋梁,也許正因為有從荒地通往荒地的橋梁,城市這才誕生。真誠正是這樣的橋梁,它勇敢地鋪向一片未知,一片心靈的荒地,一片浩渺的神秘,這難道不是它最重要的價值嗎?真理,誰都知道它是要變化,要補充和要不斷完善的,別指望一勞永逸。但真誠,誰會說它是暫時的呢?
二十七
科學的要求是真實,信仰的要求是真誠。科學研究的是物,信仰麵對的是神。科學把人當做肉身來剖析它的功能,信仰把人看作靈魂來追尋它的意義。科學在有限的成就麵前沾沾自喜,信仰在無限的存在麵前虛懷若穀。科學看見人的強大,指點江山,自視為世界的主宰,信仰則看見人的苦弱與醜陋,沉思自省,視人生為一次曆練與皈依愛願的旅程。自視為主宰的,很難控製住掠奪自然和強製他人的欲望,而愛願,正是抵擋這類欲望的基礎。但科學,如果終於,或者已經,看見了科學之外的無窮,那便是它也要走進信仰的時候了。而信仰,亙古至今都在等候浪子歸來,等候春風化雨,狂妄歸於謙卑,暫時的肉身凝成不朽的信愛,等候那迷戀於真實的眼睛閉上,向內裏,求真誠。
二十八
讓人擔心的是A和B從劇場回家之後的遭遇,即A之妻和B之夫會怎麼想?
從一些這樣的妻子和丈夫並未因此而告到法院去,也未跟A或B鬧翻天的事實來看,他們的愛不單由於肉身,更由於靈魂。醋罐子所以不曾打破,絕不是因為什麼肚量,而是因為對藝術的理解,既然藝術是靈魂要突破肉身限定的昭示,甚至探險,那飛揚的愛願唯使他們感動。此時,有限的肉身已非忠貞的標識,宏博的心魂才是愛的指向——而他們分明是看到了,他們的愛人不光是一具會行房的肉身,而是一個多麼豐盈、多麼懂得愛又是多麼會愛的靈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