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營銷的外衣:從幹擾客戶到客戶參與的商業轉型01(1 / 2)

第一章 營銷的前世今生

導讀

在影片《讓子彈飛》中,葛優扮演的湯師爺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他很不爽,因為他美好的日子突然被幹擾了。

在營銷領域中,長期占據霸主地位的幹擾性營銷把客戶弄的也很不爽。客戶不爽的營銷肯定不是成功的營銷,因為“這是你的故事,不是我的故事。”

今天的客戶需要一個深入了解自己的品牌和一場“與我關聯”、“有我參與”的營銷。

一、幹擾性營銷:一個斷代史的終結

薑文又導又演的《讓子彈飛》應該算是2010年底和2011年初最火爆的電影之一,想必你我都看過。戲中葛優扮演的湯師爺在網絡上人氣最旺。梳著一頭越獄兔發型的師爺拿著喇叭高呼:“你們想想,你們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什麼叫好日子?沒有麻匪的日子才是好日子!”這段台詞深受歡迎,因為它活靈活現地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任何人都不想在興致盎然的時候被幹擾。

然而在營銷江湖中,占據霸主地位時間最長的就是幹擾性營銷模式。所謂幹擾性營銷,就是不考慮客戶的特征和需求,以及在此刻或者此階段的所思所為,而采用未經允許的方式以無關的信息或活動試圖吸引他們的眼球和關注,進而達到影響他們的認知、偏好和行為,向他們推銷產品與服務的目的。

華盛頓郵報在2007年進行了一個叫做“發現美”的試驗,這個試驗轟動一時,它可以給予我們關於幹擾性營銷的一些啟示。

2007年1月12日,一個寒冷的早晨,上午8時左右,美國華盛頓的一個地鐵站出口,有位39歲的男子在拉小提琴。在45分鍾的時間裏,他演奏了6支世界名曲,包括巴赫的曲子。

此時正值上班高峰,行人眾多,行色匆匆,他們大多都是在趕去上班的路上。四分鍾後,演奏者收到了他的第一筆小費:一位女士把錢扔進了琴盒,繼續趕路。幾分鍾後,有個人靠在牆邊聽他拉琴,看看表,又繼續前進。很顯然,他上班要遲到了。45分鍾內走過1097人,大約有20個人給了錢,隻有6個人駐足稍作停留。末了,他總共收到了32美元。

曲終,無人喝彩,更無人發現這位演奏者竟是約夏·貝爾——當今世界上最偉大、最天才的音樂家之一。他剛剛用一把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難度極高、久經傳奏的優美樂章。在此番“地鐵音樂會”之前兩天,貝爾在波士頓一座劇場的演奏會座無虛席,平均高達100美元的門票一票難求。

華盛頓郵報此舉意在測試華盛頓人發現美的能力,結果當然是令人震撼和失望的。看來,美的傳播方式和美本身一樣重要。睿智的營銷人當然不會隻從審美的角度評論此事,因為它絕對算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營銷測試。從營銷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貝爾的小提琴曲分別視為產品和信息。這個試驗給了我們兩個啟示:

1. 任何偉大的產品,哪怕是貝爾的小提琴曲,都需要營銷。貝爾的小提琴曲音樂會一旦營銷得當,即使平均票價高達100美元也會座無虛席,

2. 在偉大產品的營銷中,你需要洞悉客戶的特征、他們的需求以及當時的行為,否則再好的產品信息(如貝爾的音樂)都難以有效傳播。在貝爾演奏的那個忙碌的上班高峰期,行人多是職場人,他們的首要需求是上班不遲到,所以他們的行為都是行色匆匆,無暇顧及身邊的美。貝爾的小提琴曲雖然是極富價值的產品,但是價值是有時間、地點、對象等概念的,錯誤的傳播渠道和方式讓貝爾悅耳的琴音反而變成了幹擾,以至於被忽略。這正如每天數以千計的廣告信息都被我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