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消費者或者客戶,設想一下:
1. 你在休閑之際打開新浪新聞首頁,卻被即刻彈出的廣告遮住了視線;
2. 當你查閱一份重要郵件的時候,卻發現許多無關的郵件早已排成強大陣勢與你對峙;
3. 當你翻看一本專業雜誌的時候,盼到的卻是一些隱晦得不夠高明的宣傳軟文。
你此時的心情何如呢?這些信息非你所需,卻無端的幹擾了你,讓你不爽。你當何為?你很可能會關閉彈出的廣告,刪除不受歡迎的垃圾郵件,把雜誌扔到一邊。這樣的情景無數次的出現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無論我們是在首都北京,還是在偏於一隅的貴州山城蓼皋。許多營銷人認為,將精心包裝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以不同形式發布給盡可能多的人就算成功。然而,這種傾倒信息垃圾的行為不但不夠厚道,還會造成信息的堵塞,為別人帶來困擾。
俄羅斯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說:“除了知情權以外,人也應該擁有不知情權,後者的價值要大得多。他意味著我們高尚的靈魂不被那些廢話和空談充斥。過度的信息對於一個過著充實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如今,自主、自我、智慧的消費者和客戶或許會在生活中關注張朝陽的“大小婚禮”微博報道和蘇紫紫的裸體藝術,但對於如法炮製的產品信息早已興趣暗淡,他們已經不再注意那些幹擾性的信息,而是需要一個深入了解自己的品牌和一場與我關聯、有我參與的營銷。
許許多多的廠商賣的不是貝爾的小提琴曲,亦非蘋果的iPhone、IBM的解決方案,卻執拗地選擇幹擾性營銷助陣。他們或像大款炫富一樣將產品堂而皇之的呈之於市,或像風景名勝街邊的不雅小販,雖竭力叫賣,遊客卻無暇關顧,其營銷效果也可想而知。幹擾式營銷的囂張,換取到的隻是客戶的厭倦,甚至極端排斥。被客戶拒絕的營銷一定是失敗的營銷,成功的營銷一定要能打開客戶的心門。
19世紀美國黑人著名領袖、女權運動先鋒弗裏德裏克·道格拉斯說:“如果我能說服別人,我就能轉動宇宙。”幹擾性營銷已經不能說服客戶。身在幹擾性營銷的世界,客戶不開心,營銷人也不知所措。一位專修心理學的朋友告訴我,幹擾性營銷的所作所為正如拜倫·凱蒂所著《一念之轉》中的一句名言:“這是你的故事,不是我的故事。”
作為一個營銷人,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采用幹擾性營銷呢?
1. 你是否未經了解客戶的需求就著手製定年度營銷計劃?
2. 你是否未經了解客戶的行為就擅自設計向他們傳遞的信息?
3. 在營銷的推拉策略中,你是否以推為主,向客戶傾倒你的信息?
4. 在你的營銷活動中,客戶是否很被動,沒有積極參與進來?
5. 你的營銷行為是否創造了高知名度的品牌,可是並沒有貢獻營業額呢?
如果你的營銷活動出現了這些現象,那麼你很可能就是在撰寫“你的故事”,而非“客戶的故事”。如今的營銷舞台上,自說自話的獨角戲恐怕隻能偃旗息鼓,悄然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