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謀後事”的謀略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據《周易?訟》“君子作事謀始”。其意為,君子辦任何事,都要先進行謀劃。又據《古代圖書集成?兵略部》說:武王時,他下令孟津觀兵,八百諸侯如約而至,早已想推翻商國的薑太公認為現在就去討伐條件不成熟。後來,紂王的統治越來越黑暗,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武王問太公:“仁者賢者亡矣,商可伐乎?”太公說:“先謀而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其意是,事先製定謀略,再出兵討伐可以勝利;而匆忙去討伐再製定謀略,必定失敗。以後的軍事家孫子在《孫子兵法?計篇》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乎無算乎?”其意是說,戰前預計可以打勝仗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充分;戰前預計不能打勝仗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不充分。謀劃周密、勝利條件充分能取勝,謀劃疏漏、勝利條件不充分的,不能取勝,更何況不作謀劃、毫無勝利條件的。大凡曆史上的著名軍事家,均強調“先謀後事”。《三國?蜀》中諸葛亮說得非常明確:“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淮南子?兵略訓》中強調:“防敵之萌,皆在謀略。”《虎鈴經》中同樣強調:“用兵之法,先謀為本。”明朝著名軍事家揭暄所作的《兵經百字》中《預》篇中說:“凡事以未意而及者,則心必駭,心駭則倉卒不能謀,敗徵也。兵法千門,死傷萬數,必敵襲如何應,敵衝如何擋,兩截何以分,四來何以戰。凡屬艱險危難之事,必須籌而分布之,務有一定之法,並計不定之法,而後心安氣定,敵值不驚,累中無虞。古人行師,經險出難,安行無慮,非必有奇異之智,預而已。”其意為,不論幹什麼事,預先沒有思想準備而在突事件生後,就會心慌意亂。心慌意亂地倉促應戰缺乏周密計劃,這是失敗的先兆。作戰的方法很多,戰場上死亡的將士無數,敵人突襲如何應付?敵人重兵衝了上來怎樣抵擋?處在兩麵受敵的況下如何使用兵力?四麵的敵人同時向我攻來用什麼方法應戰?諸如此類一切艱難危險的況,都必須預先籌劃,分別部署,有一定的對策,並且要預先製定意外況的應變辦法,然後才能安定沉著,突遇敵人而不驚慌,遇到困難也不致生差錯。古人指揮作戰,曆經千險,仍平安無事,不一定都有超群出奇的智謀,不過能有備無患罷了!揭暄對“先謀後事”,預有準備的必要性、重要性,分析得入木三分。
在曆史上,因為定謀正確,以弱勝強、由弱變強的案例不少。特別是為人熟知的劉邦與項羽楚漢之爭,就是典型的兵貴定謀的戰爭實例。史載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各地農民起義軍推翻後,項羽已率兵40萬,實力最強,遂自立為西楚霸王。而劉邦也是胸懷大誌的人,不甘心命運由項羽擺布。當他耳聞韓信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將軍,遂派蕭何將韓信請入軍中並重用韓信。劉邦不恥下問,曾就戰局請教韓信。韓信向劉邦詳盡分析了楚漢雙方力量對比,以及項羽的優劣。他說:項羽統轄的楚兵力量強於漢軍,但我在楚軍中任過職,對項羽比較了解。第一,他個人作戰驍勇,卻不善於駕馭良將,是匹夫之勇。第二,項羽隻知道行小仁小義,雖對部下比較關心,說話和氣,照顧病人,但對有功的將領卻不能賞賜。第三,項羽自稱楚霸王,又大封親信,違背了楚懷王約定“先入關中王”之誓言,也引起內部的矛盾。第四,項羽為人殘暴,所過之處,燒殺搶掠,民心背離。韓信分析了項羽的優劣後又對劉邦說,你要反其道行之,重用天下勇士,占領地方後分封給功臣,部屬就會聽從指揮,消滅敵人。並且我軍將士有思鄉的結,而關中項羽所轄三個王,都是秦的降將,曾殺過反秦的百姓,部下投降後又多被項羽活埋,他們出賣部下而自己卻被封王,關中父老對他們恨之入骨。相比之下,漢軍進入關中,軍紀嚴明,廢除秦朝苛法,此乃深得百姓擁護。韓信進一步向劉邦獻計說,隻要我們馬上舉兵東征,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占據關中,然後就可進一步與項羽爭奪天下。由於劉邦與韓信對楚軍與漢軍各自的優劣作了透徹的分析,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具體製定了由弱變強的戰略,“伐敵製勝,貴先有謀。謀定事舉,敵無不克。”從此,楚漢爭雄的局麵,由謀略在先的劉邦掌握了主動權,最終實現了劉家一統天下,建立了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