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留有餘地(1 / 3)

“留有餘地”的處事原則,源自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其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其意為,管理百姓和研究天道變化,沒有比“留有餘地”更為重要的了。“留有餘地”,就是要早作準備。而早作準備就是要重視不斷積累對客觀規律變化的掌握。而重視客觀規律變化的掌握,則沒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而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那麼他的能量就無邊了。能量無邊就有管理國家的能力。按客觀規律管理國家,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這就是根深蒂固、長生久遠的規律。老子本章提出凡事留有餘地的理念,從其無為思想為出點,認為“留有餘地”是對一切都作肯定或否定的態度,把餘地留作研究可能生的變化,以便從更深層次了解事物展的客觀規律,可以謹慎處理各種問題,解決各種矛盾,化解各種不利因素,變被動為主動,以實現圓滿的結果。韓非子對於“留有餘地”,在《說林?下篇》也有精彩生動通俗的闡述,該文有這樣一段話:“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複也,則事寡敗也。”其意為,工藝木雕的要領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刻大了,可以改小,若把鼻子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同樣道理,眼睛初刻要小,小了還可以加大,如果初刻把眼睛刻大了,後麵就無法縮小了。為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凡是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隻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兵家對作戰用兵也總是十分重視“留有餘地”,將作戰部隊梯次部署,留有戰略預備隊。在周?薑太公的《六韜》的大韜中,太公曰:“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意為,有才技過人,能擔任重責完成遠大任務的,把他們編為一隊,叫做“待命之士”。在此,薑太公在用兵之時,已經總結“留有餘地”的兵法,自覺使用預備隊的戰略戰術。近代名將蔡鍔曾輯錄《曾胡治兵語錄》說及湘軍首領胡林翼用兵之道時談及,“軍人分起行走,相隔二日,每起兩千人。若前隊遇敵先戰,非必勝之道也,應於近敵之處,飭前第、後勁、中權、會齊並力,乃可大勝。”說白一點就是,軍隊可以分批行走,每批兩千人,行軍日期間隔兩天,如果前麵的軍隊遇敵,我方不一定取勝,但我軍可以在靠近敵人之處,命前軍、中軍、後軍前往援助,共同攻敵,便可獲得勝利。在這裏,胡林翼強調的也是用兵要梯次投入,留有戰略預備隊,達到進可攻,退可守,不至於進攻時缺乏後勁,敗兵時,沒有後援,一敗塗地。

在曆史上曆次軍事鬥爭實例中,將部隊分梯次運用,要數“荀螢分軍製楚國”比較典型。該戰例生在公元前559年,晉焯公曾經問計於謀臣荀螢:怎樣才能使屢服屢叛的鄭國徹底臣服?荀螢告訴晉焯公:鄭國之所以經常變卦,就是因為有楚國為它撐腰;隻要削弱楚國的國力,鄭國自然就會歸順。要削弱楚國的國力可以使分軍製楚國的謀略。荀螢進一步向晉焯公解釋:軍隊不可連續多次征戰,多戰就會疲勞;諸侯國不可多次使役,多役會招致怨恨。若將自己國家搞成“內疲外怨”,反而不可戰勝楚國。若我們使用分梯次用兵的謀略,將軍隊分成上、下、新三軍,每次隻運用一軍人馬襲擾楚**隊,使楚軍進,我軍退;楚軍退,我軍進;讓楚軍求戰不得,求寧不成,周而複始,疲於奔命。而晉軍三軍輪戰,可以得到充分輪換休整。晉軍使用此計果然將楚軍整得疲憊不堪,無力抗衡晉軍的進攻,繩陽一戰,楚軍大敗而歸,最後歸降於晉國了。這是古代在戰略上使用預備隊輪番上陣取勝的典型戰例。

在現代戰爭中,更是強調使用兵力“留有餘地”,即經常保持和正確使用戰略預備隊,不打沒有預備隊的仗,實行常備預備隊製度。現代的軍事科學認為,沒有常備預備隊就不能保持現有陣地,也不能擴張戰果。現代的戰爭是預備隊戰爭,誰的戰略預備隊多,誰善於正確使用和及時恢複戰略預備隊,誰就能勝利。在1942年上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哈爾科夫戰役中,本來蘇軍在1942年1月13日殲滅了德軍陣營的匈牙利第二方麵軍和意大利亞爾平軍,士氣旺盛,乘勝向德國哈爾科夫集團軍起進攻。初期,蘇軍兵力充足,進展順利,德軍節節敗退。當蘇軍攻占德軍許多據點後,戰線被越拉越長,蘇軍統帥部手中因缺乏戰略預備隊,給德軍獲得喘息機會,為德軍集結兵力贏得了時間。時至2月29日,德軍集結的兵力反而比蘇軍多10.4倍,飛機多2倍多,對蘇軍起了反擊,致使蘇軍遭到了重創。蘇軍損失高達100694人,傷139336人,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輛,大炮5291門,飛機417架。德軍通過此戰役阻滯了蘇軍進攻的步伐。這一戰役,由於蘇軍沒有強大的戰略預備隊,讓德軍反敗為勝。不過,德軍也因將兵力全部投入一線戰場,缺乏強大的戰略預備隊而未能在反擊中全殲蘇軍。也為下一場規模宏大的庫爾斯克戰役蘇軍的反擊埋下了伏筆。可見,作戰留有餘地,掌握戰略預備隊是對戰爭勝負起著重大影響的決策,此乃關係能否挽救危局、能否擴大戰果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