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順水推舟(1 / 3)

“順水推舟”,其含義為:順著水流方向推船,比喻順著某個展趨勢或某種方便說話辦事。該詞可見於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元?康進之《李逵負荊》:“你休得順水推舟,偏不許我過河拆橋。”清?李宣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他若留我,得順水推舟。”“順水推舟”作為軍事上的一種策略,就是要求順應戰場形勢的變化,作出相應的正確決策,促進戰場形勢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展。商周時的薑太公曾在《武韜?三疑十七》回答周武王關於如何建功立業的計策時說:“因之,慎謀,用財。”其意就是三個辦法:一是因勢利導;二是慎用計謀;三是合理使用錢財。孫武也有很多著名的論述,《孫子兵法?兵勢第五》中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其意為,善於領兵作戰的人,應利用有利形勢去求得勝利。孫子在此強調了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重要性。《孫子兵法?虛實第六》又說:“兵無順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其意為,用兵沒有固定的作戰形式,猶如水沒有固定的流動方向一樣,能根據敵變化而取勝的,就是用兵如神了。

在此,孫子以水的流動的自然規律比喻用兵不能拘泥於某一固定的模式,而需順應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也就是順勢而為,“順水推舟”。漢?黃石公在《三略》中也強調:“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其意是,天地神明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所以軍事上也要根據敵變化,不要首先行動,而要隨著敵人的行動而采取恰當的對策。綜觀古今中外的軍事家,無不強調在作戰上,應實行順勢而為、“順水推舟”的戰略戰術。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順水推舟”的策略是各種戰略戰術的基礎,任何策略的應用都不能違背“順水推舟”的原則。在“順水推舟”謀略運用上,正確判斷形勢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是關鍵;否則,就會時過境遷,不但推不了舟,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被動。

公元前634年,齊僖公二十八年,齊國出兵進攻魯國邊境北鄙。當時魯國“百姓家中空空蕩蕩像掛起來的磐,田野裏光禿禿連青草都沒有”,可以說是窮得丁當響,與齊國的國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魯國麵對齊國大兵壓境,魯傅公心知肚明,要是派兵硬抗,魯國必敗無疑,百姓會生靈塗炭,還不如采用“和為上計”,順勢而為,派遣展僖去犒勞齊**隊,通過外交努力,爭取說服齊孝公停止對魯國的侵略。展僖分析了齊國對魯國動戰爭的原因,是為了展示齊國實力,讓魯國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展僖摸準了齊國的意圖,“順水推舟”對齊孝公進行政策攻心。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僖就出境去拜見齊孝公,對他說:“我們國君聽說您親勞大駕,將要屈尊光臨敝國,特派臣下來犒勞你與你的侍從們。”齊孝公看到魯國送來的豐盛犒師宴席,喜滋滋地詢問展僖:“魯國人害怕了嗎?”展僖回答說:“平民百姓有點害怕,君子大人們不害怕。”齊孝公說:“你們憑借什麼不害怕?”展僖回答說:“憑借先王的命令。

從前周公和齊太公輔佐周王室,在左右共同協助成王。成王慰勞他們,還賜給他們盟約,盟約上說:‘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殘害!’這個盟約保存在盟府裏,由太史掌管著。齊桓公因此集合諸侯,商討解決他們的糾紛,彌補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難,這是為了揚光大齊太公的舊職。等到您當上國君,諸侯都盼望著說:‘他會繼承桓王的功業!’因此敝國不敢保城聚眾,否則,人們會說:‘難道他繼承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丟棄使命、放棄職責嗎?他怎麼對先君交代呢?君王一定不會這樣做的。’人們憑借這一點就不害怕。”齊孝公聽到魯國來使展僖一席恭敬而又理由充分的言語,當然心滿意足。

心想,既然魯國表明繼續承認我是各諸侯國的霸主,我又何必還要用武力來證明,何必再去打這場本來不需要打的戰爭?於是,齊孝公就領兵回國了!這場眼看一觸即的齊魯之戰,正是由於魯國人把準了齊孝公動這場戰爭動機的脈象,“順水推舟”,以展僖犒師,片言退千軍而告終,也成為曆史佳話。

法國的拿破侖曾經使用“順水推舟”之計,將泄密軍機的事變成保密軍機的措施,最終戰勝奧地利軍隊。該戰例生在1799年法國的“霧月政變”後,奧軍重新占領了意大利的北部,不僅使拿破侖在意大利之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前功盡棄,而且對法國本土也構成了極大威脅。拿破侖分析戰局後認為,法國憑現在軍隊實力,無法有效組織機動作戰,難於打敗奧軍。若要戰勝奧軍,必須及早投入新的強大軍團,為此需要秘密組訓6萬人預備軍團。拿破侖根據戰略判斷,毫不遲疑地著手預備軍團的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