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計就計”的謀略,其含義為:利用對方向自己施展的計策,反過來施計對付對方,使其上當。該計名最早見於元?李文蔚《張子房圮橋進履》中:“將計就計,不好則說好!”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賈詡料知曹操之意,欲將計就計而行。”有關將計就計的謀略,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曾有不少精辟的論述。《兵法百言?智》中說:“兩將相峙,必有所測。測於敵者,避實而擊疏;測於敵之測我者,示短以致長。”意思是說,兩方統帥率軍對峙一定要對敵有所判斷。判斷敵人,是為了避實而擊虛;判斷敵人是怎樣判斷我軍的,然後故意顯示我之弱點來迷惑欺騙它,以便揮我方優勢。明朝著名軍事家揭暄所作的《兵經百字?測》與《兵經百字?智》中說的也與上述內容基本相同。其在《爭》中進一步闡述:“戰者爭事也,兵爭交,將爭謀,將將爭機。夫人而知之,不爭力而爭心,不爭人而爭己。”其意為,戰爭是爭奪最激烈的領域,兵爭與敵拚殺,將爭謀高一籌,指揮將領的統率力決定轉換全局的戰機。
一般人都知道,戰爭不是與敵鬥力,而是鬥智,不求別人而求自己。揭暄在《疊》篇中又說:“大凡用計者,非一計之可孤行,必有數計以勷之也。以數計勷一計,由千百計煉數計,數計熟則法生。”其意為,凡用計謀製伏敵人,常常不能單獨用一計謀達到目的,必須有幾個計輔助它。用幾個計輔助一計的不足,從千百個計謀中凝煉出幾個好計謀。有幾個成熟的計謀,就能產生出各種製勝的戰法了!揭暄《借》篇中又說:“翻彼著為我著,因彼計成吾計,則為借敵之智謀。”其意為,變敵方步驟為我方步驟,根據敵方計謀變成我方“將計就計”的計謀,就是借用敵之智慧謀略。在軍事謀略對抗中,人們經過敵偵察而決定使用某一謀略,一般很難改變已形成的思維定式,而另一方就可利用這一心理規律,針對敵方對自己所施計謀,反過來以順勢另一計謀對敵方進行反擊,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績。可以說“將計就計”是破百計之**,應萬變之總術。
三國時,曹操親率幾十萬大軍討伐東吳,意欲統一天下。周瑜開始以為曹操軍隊久居北方,不習水戰,但他偷窺曹營後卻現曹軍“深得水軍之妙”,經詢問左右,獲知曹操的水軍頭領蔡瑁、張允諳熟水戰。心知若不除掉諳熟水戰的蔡瑁、張允,東吳就會敗於曹操,於是絞盡腦汁要除掉蔡瑁、張允。正在這時,曹操使用離間計,派了自幼與周瑜同窗好友,並具三寸不爛之舌的蔣幹前往江東策反周瑜。周瑜耳聞蔣幹來訪,已經猜透曹操用意,決定“將計就計”,對蔣幹使用“反間計”。見蔣幹來到帳前向他親熱問候,周瑜故意不作正麵回答,隻是笑嘻嘻地說道:“子翼(蔣幹的字號)用心良苦,遠涉江湖而來,恐怕是為曹操做說客的吧!”周瑜一語中的,讓蔣幹吃了一驚。他連忙應付說:“我與你相別已久,特來敘舊,何以懷疑我做說客呢?”周瑜哈哈一笑,上前挽住蔣幹的一條胳膊,拉至帳內,誠懇地說:“我隻是擔心你這次來是為曹操做說客的,現在知道你不承擔說客任務,那太好了!”周瑜還讓手下人都來拜見蔣幹,並告訴大家不要有疑心,又讓左右擺上酒席,熱宴請蔣幹,為蔣幹接風洗塵。席間周瑜裝作酒醉,對蔣幹說:“你我好長時間沒有在一個床上睡覺了,今晚願和你同榻而臥。”邊說邊將蔣幹拉到床邊帳內,連衣服也來不及脫去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蔣幹見周瑜睡著了,偷偷窺看帳中機密文件,見到一封寫著“蔡瑁、張允謹封”的信件,拆開一看,隻見是蔡瑁、張允向東吳請降的信件,不覺讓蔣幹大吃一驚。蔣幹暗思,怪不得曹操討伐東吳不順,原來問題出在蔡瑁、張允內外勾結上。於是偷偷將這封信暗藏在衣服內,欲再看其他書信,恰好周瑜翻身,並聽到周瑜在說夢話:“蔣幹,我讓你看曹賊之首。”一聽這話,蔣幹嚇出一身冷汗,隻怕周瑜醒後覺丟失信件,追查到他身上,便悄悄溜出帳外,飛也似的逃回曹營,急不可耐取出從周瑜處偷來的信件稟報曹操。曹操聽了蔣幹稟報的所見所聞,並看了蔣幹偷來的信件,氣得火冒三丈,立即命令武士將蔡瑁、張允推出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