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守株待兔(1 / 3)

“守株待兔”的成語出自《韓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說的是戰國時的宋國有一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又太懶,膽子又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是希望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跡終於生了,正當他在田裏幹活,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地奔跑。突然,一隻兔子慌不擇路,不偏不倚撞死在他田邊的一棵大樹的樹根上。當天,他撿到這一意外之物後,美美地飽餐了一頓。有了這次意外收獲,從此,他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待著奇跡的再次出現。該成語本義是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不勞而獲。但在軍事上作為一種策略,並非完全消極的,而是具有積極進攻的意義。該戰術係指善於現敵人的活動規律,隱蔽埋伏在敵人必經之路,當敵人鑽進口袋後,伺機集中兵力起猛烈攻擊,殲滅敵人。

這種戰法,在《草廬經略?守險》中敘及,“倘若交鋒,不宜浪戰,須乘高居險,出奇匿伏。”意指如果雙方交戰,不可隨意交戰;而應當選擇居高臨下險要的地形,引誘敵人進入埋伏圈,突然襲擊敵人。揭暄在《兵經百篇》中也提出:“製人於危難,扼人於深絕,誘人於伏內,張機設阱,必度其不可脫而後。”其意也是,製伏敵人在危險困難的時候,扼守敵人在極度絕境,引誘敵人在埋伏圈內,布設機關,設置陷阱,估計敵人不能逃脫了,然後起攻擊。設伏是軍事家經常使用的戰法,特別是軍力處於弱勢的一方,借助於有利地形埋伏隱蔽,等待敵人進入埋伏圈,然後收緊袋口,對敵人出其不意起攻擊,往往可以取得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奇效。

在曆史上,軍事家使用“守株待兔”戰術,使用伏擊取勝的事例不勝枚舉。晉、秦爭霸戰中,晉襄王崤山隘道之戰、齊魏馬陵之戰等著名戰例在使用其他計謀的同時也使用了“守株待兔”的伏擊戰。另外,唐朝李盡忠也曾多次使用“守株待兔”之計。在唐高宗後期,武則天擅政,激起唐宗室李衝、李貞等舉兵反叛,也引起熟悉唐朝內的契丹鬆漠都督李盡忠與歸誠州刺史孫萬榮等,於萬歲通天元年五月公開舉兵反唐。李盡忠自稱元尚可汗,令其妻兄孫萬榮為大將,領兵出掠,所向皆下,10天內兵至數萬,號稱10萬大軍。武則天為安定邊疆,即於左鷹楊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李多詐、司農少卿麻仁節等28將,率軍進討。

七月十一日,又增派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納言姚躊為其副,出鎮渝關(今河北山海關)以備策應。唐官兵於八月進攻李盡忠部隊。李盡忠預設伏兵於西峽石穀,然後通過釋放俘虜之口,傳出契丹難以自存,待軍官到後就會前去投降的報,又派老弱士兵佯裝迎降,還故意將老牛瘦馬棄於路旁。進攻李盡忠的官兵信以為真,放鬆了戒備,舍棄步兵,督促騎兵輕進。八月二十八日,官兵進入李盡忠在西峽石穀的預設伏擊區,突然鼓號齊鳴,喊聲震天,張玄遇、曹仁師率兵頓時慌了手腳,毫無抵抗之力,玄遇、仁師同時被俘。李盡忠又用繳獲的軍印,詐作諜書逼張玄遇署名,送與唐後軍總管燕匪石、宋懷昌等,促其晝夜兼程急進,前來救援。後軍總管燕匪石等不知是計,遵令速速趕來。李盡忠又將途中設下伏兵。正當燕匪石兵馬疲憊不堪、途經李盡忠的埋伏圈時,李盡忠部又以戰勝張玄遇之法再次將後軍總管燕匪石一網打盡。李盡忠以“守株待兔”的戰法,巧施欺詐之術,誘敵深入,多次以小勝多,接連大敗唐軍,創造了曆史上“守株待兔”取勝的典型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