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末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占了包括阿爾巴尼亞在內的整個巴爾幹半島。
192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還將阿爾巴尼亞貴族後裔喬治?卡斯特裏奧蒂擄至該國京城亞得裏亞堡作為人質。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看到喬治表現順從,為了將喬治?卡斯特裏奧徹底變成他們的忠實奴仆,又給他更名為土耳其種族斯坎德的名字,還給他優厚待遇,將其送到軍事院校學習。在斯坎德畢業後,蘇丹又賜以“培”(該國的封建軍銜)的稱號。後來,人們就將喬治?卡斯特裏奧蒂稱為斯坎德培。對此,斯坎德培在土耳其蘇丹麵前一直謹言慎行,在表麵上裝出對土耳其蘇丹感激不盡,總是信誓旦旦畢生要為土耳其蘇丹效力。時至1438年,斯坎德培也已在奧斯曼土耳其度過了15年,斯坎德培在蘇丹麵前從來沒有絲毫不忠的表現,因而也漸漸取得了蘇丹的信任。蘇丹為了更好地控製阿爾巴尼亞,決定派斯坎德培回阿爾巴尼亞擔任克魯亞城的蘇巴什(軍事行政長官)。斯坎德培到任後,以公開官職為掩護,秘密派出心腹到全國各地串聯,準備力量,等待時機,趕走土耳其侵略軍。
1443年秋天,土耳其軍隊入侵匈牙利戰爭失利,多瑙河前線戰事吃緊,蘇丹連忙派出增援部隊,並命令斯坎德培率騎兵同去增援,克魯亞城的防務交由土耳其其他的部隊。斯坎德培當機立斷,於1443年11月3日夜,趁著土耳其主力部隊入侵匈牙利時後方空虛,動反抗土耳其侵略軍的起義,殲滅了接管克魯亞城防務的土耳其軍隊,宣布阿爾巴尼亞國家光複、獨立。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二世聞訊,坐臥不寧,深為震驚,萬萬沒有想到,一直在身邊15年表現馴服的斯坎德培,原來所有的忠誠的表現,都是“韜光養晦”的計策。他為自己失察而懊悔,急忙派出阿裏巴夏率領2.5萬軍隊前去鎮壓,卻不料又被斯坎德培設計的伏兵痛擊,2.5萬名官兵全部被殲。蘇丹穆拉德二世不肯罷休,一直記恨有朝一日要讓斯坎德培償還血債。
1450年5月,土耳其蘇丹親率10萬大軍,再次撲向克魯亞城。斯坎德培雖然手中隻有1.8萬人,但憑著反抗侵略戰爭深得民心,又仗著占據克魯亞城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采取大部隊堅守要塞,小分隊夜間奇襲騷擾,把圍攻4個月的土耳其侵略軍搞得筋疲力盡,久圍無功,死傷2萬多兵員,最後隻得撤退回營。本案中的斯坎德培在土耳其“韜光養晦”15年,換來了土耳其蘇丹的信任,獲得被派回阿爾巴尼亞國內的機會,最終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取得了抗土救國的民族解放鬥爭的徹底勝利,並阻止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繼續向中歐的侵略擴張。
在近代,埃及前總統薩達特,也使用了“韜光養晦”的謀略,終於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與抱負。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是埃及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團”的其中一位核心成員。在1952年7月23日,納賽爾領導推翻法魯克王朝,廢除君主立憲的7?23革命成功後,“自由軍官團”的領導人之間為勝利後的權力分配生了激烈的紛爭。此時,隻有薩達特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隱其鋒芒,去其銳氣,表現恬淡自若,不伸手要官要權,不介入各派係的爭鬥。對於已經大權在握的納賽爾,他非常尊重;凡是納賽爾所提的各項建議,他從來不提相反的意見,總是唯唯諾諾表示支持。即使對於重大內政和外交大事,他也從不拿主見,偶爾公開表示的態度與納賽爾的觀點有丁點差異,他也會立刻糾正過來,保持與納賽爾及其一批信徒的意見一致。為此,納賽爾稱薩達特為畢克巴希薩薩(意為“是是上校”),甚至有點不滿意地嗔怪他:“隻要薩達特不老說‘是’,而用別的話來表示他的讚成意見時,我就會覺得舒服些。”在平常工作中,薩達特與身邊共事的同人也始終保持謙卑低調,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大家也於與他共事。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納賽爾心生退意,欲將紮克裏亞?毛希丁提名為繼承者。但是,曆經3年觀察,納賽爾為了調和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減少生分裂的危險性,經權衡再三,納賽爾出人意料改變了接班人選擇,而將薩達特選為繼承者,安排薩達特為埃及副總統。埃及軍方也出於薩達特為人謙和,與軍界關係良好,表示了對薩達特作為接班人的支持。
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埃及各實力派的政治人物,憑著各自潛在的政治勢力與掌握的大權,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鬥。但最終基於政治妥協,一致同意將平日鋒芒不露的薩達特捧上了總統寶座。薩達特自擔任總統職位後,待權力相對鞏固,一掃原來唯唯諾諾的平庸的形象,盡顯富有政治抱負、敢作敢為的政治家本色,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政治、經濟、外交全方位的改革。在政治上,他主張民主,並對上層領導機構中的異己以及構成潛在權力威脅的政治人物一個個給予革職或降職。在經濟上實行寬鬆開放政策,千方百計增強國力。在外交上,反對霸權主義,謀求中東和平。推行中立不結盟政策。
1972年7月,他還下令驅逐了2萬名在埃及的蘇聯專家;1973年10月,主動向以色列起了“十月戰爭”,打破了中東“不戰不和”的局麵;1974年6月又與美國恢複了外交關係;1977年11月又親自訪問以色列,打破埃以關係的僵局;1978年又與美國、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薩達特敢作敢為的一係列的驚人之舉,使他一躍成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傑出政治家,還由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薩達特在出任總統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可以看出,薩達特出任總統前,之所以顯得平庸,其實是施用“韜光養晦”策略,是為了取得爭鬥各方共同信任、達成各方共同擁戴,以實現其偉大政治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