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別讓抱怨害了你 (3)(2 / 3)

轉變思維,臉皮厚同樣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臉皮太薄的人總認為:我過多的顯露自己的不足,人家會不會輕視我?其實,這種觀點沒有任何必要。回想一下上學的年代,有幾個人因為屢次三番詢問他人,某道數學題的如何做而受到了恥笑?這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值得肯定的。那為什麼我們長大了,卻忽視了這個問題呢?在工作上,不斷的向他人詢問,不但會聯絡感情,更會學到許多知識。

隻要我們能夠明白一點就可以了--我們的臉皮厚,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一件工作,那就非常值得。如果純粹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喪失自尊,那麼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臉皮厚。工作隻有好壞、事情隻有成功與失敗,和臉皮的厚度沒有任何關係。

當年曾國藩與石達開交戰,經常被石達開打得落花流水。在給朝廷寫的奏章中,他說自己是“屢戰屢敗”。後來左宗棠看到了這道奏章,便建議他改為“屢敗屢戰”。雖然僅僅是簡單得順序調換,裏麵的文章卻大大不同。前者隻是陳述了現實,後則不但陳述了現實還表達了一種必勝的信念。

這種文字遊戲在許多人眼中恐怕也可以成為臉皮厚。但正是因為這種臉皮厚,曾國藩才幾次放棄了自殺的念頭,最終等待時機,借助太平天國內亂實力大損,從而獲得了勝利。這就是思維變換的結果。

人的一時成敗並不等於一生一世的失敗。也許,你在某個時刻,確實失去了某種自尊。但是,他卻使你在更長的時間內贏得自尊做了鋪墊。借用經濟學術語,這叫做成本!沒有成本付出,怎麼會有銷售收入,最終擁有利潤呢?

臉皮太薄會使你失去機會

不知你是否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那些在工作中,經常抱怨的人,也是臉皮特別薄的人。他們過於看中自己的麵子,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不主動、不愛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想而知,一個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思想,表現自己能力的人,同事、老板都無法青睞和器重,隻會與機會失之交臂。

臉皮特別薄的人,對於他人的批評,特別敏感,甚而容易出現極大反感。這種人通常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羞愧型,別人一開口說他,他就滿臉通紅,坐立難安,更有甚者,淚水似乎就要嘩啦嘩啦狂流下來。讓人產生錯覺,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另一種則采用攻擊的方式回應,桌子一拍,眼睛一瞪,立刻罵了回來:“你以為你是誰?你憑什麼認為我做得不對?”嚇得別人差點去看心理醫生。

對於過於看中麵子的這種抱怨者,不論是從管理者的角度,或是合作同事的角度,都會讓人有著“怕你在心口難開”的痛苦。

為什麼有的人臉皮會如此之薄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最大的原因是源於內心的自我價值感不佳之故,也就是說,不論是羞愧難堪,或是攻擊發怒,都是因為自信不足。真正自信良好的人,會心平氣和地接受他人的批評,並從中找到進步的契機;而自信不佳的人,就會出現敏感而過激的反應了。之所以反應大不同,是因為他們內心的獨白大不相同。

可見,改正好麵子的壞習慣,首要的是重建自己的信心,客觀認識自己,挖掘自己的優勢所在。麵子與機會,孰輕孰重,權衡清楚。俗話說,敢於丟臉,才會長臉。縱觀所有成功人士,哪個不是敢於拉下麵子,主動與抓住機會而成就大業的人呢?

“臉皮厚”不是小人的代名詞

臉皮太薄不是好事情,臉皮厚也不是壞事情,隻要這種厚度不是在恬不知恥的程度下就可以了。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說某個人說某個人“這個人臉皮比較厚”。但是,我們一般不會將其視作什麼大問題,無非就是愛占些小便宜而已。在工作中,我們也不會把它與人品、能力聯係在一起。

臉皮厚的人未必是小人,這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小人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擇手段,並且常常傷害他人的利益;臉皮厚的人,同樣是為了更快地獲得自身利益,但他犧牲掉的是自己的麵子和尊嚴,實際上,很多時候臉皮厚的人比別人更清楚自己遭受的挖苦和奚落,但為了利益他隻能如此。臉皮厚的人在生活中,我們會繼續與之交往;但小人卻堅決躲避。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臉皮厚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