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商鞅變法與趙良諫言:權力與德行的碰撞(1 / 2)

453、商鞅變法與趙良諫言:權力與德行的碰撞

商鞅在秦國擔任國相十年,有很多皇親國戚都對他懷有不滿。趙良有一次去見商鞅,商鞅問他說:“我能夠見到你,是通過孟蘭皋的關係,現在我想要與你結交,可以嗎?”趙良回答說:“我不敢輕易接受您的請求。孔子曾經說過:‘推崇賢人並且願意輔助他的人,就能夠得到提升;聚集不賢之人並且讓他們掌握權力的人,就會退步。’我不賢,所以不敢接受您的命令。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不屬於自己的職位卻占據它叫做貪位,不符合自己的名聲卻擁有它叫做貪名。’我聽從您的道義,就怕自己貪位貪名。所以不敢接受您的命令。”商鞅說:“你難道不讚成我治理秦國的方式嗎?”

趙良說:“聽取不同的意見叫做聰明,自我反省叫做明智,能夠克製自己叫做堅強。舜帝曾經說過:‘謙虛是最高尚的品質。’您不如遵循舜帝的道路,不必向我詢問意見。”商鞅說:“起初秦國習俗與戎翟一樣,父子之間沒有分別,男女混居在一起。現在我改變了這些習俗,製定了男女之間的分別,大規模地建造了宮殿和闕門,像魯國和衛國一樣。你看我治理秦國,與當年五羖大夫相比,誰更賢能?”

趙良說:“一千張羊皮不如一張狐狸腋下的毛皮;千百個人的唯唯諾諾不如一個正直之士的諤諤之言。周武王因為諤諤之言而昌盛,商紂王因為墨墨之言而亡國。如果您不反對周武王,那麼請允許我整天都正直地提出意見,而不受到責罰,可以嗎?”商鞅說:“這樣的話也有道理,甜言蜜語華而不實,至誠之言實實在在,苦口婆心如同良藥,甘言美語如同疾病。如果您真的能夠整天提出正直的意見,那就是我的良藥了。我將侍奉您,您又有什麼推辭的呢!”

趙良說:“五羖大夫,是楚國的鄙人。他聽說秦穆公的賢能,希望能夠見到他,但由於沒有資金,就自願到秦國出差的人那裏做仆人,穿著粗布衣服,喂牛。一年後,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把他從牛口之下提拔起來,放在百姓之上,秦國沒有人敢小看他。他擔任秦國國相六七年,曾經向東征伐鄭國,三次扶立晉國的國君,一次解救楚國的災禍。他在國內實施教育,使得巴人前來朝貢;他在諸侯之間傳播恩德,使得八個戎翟部族前來歸附。由餘聽說了這些,就請求見麵。五羖大夫擔任秦國國相時,辛勤工作而不坐車馬,炎熱天氣也不撐傘蓋,在國內行走,不隨從車馬,不攜帶武器,他的功名都藏在府庫裏,他的德行流傳給後世。五羖大夫去世時,秦國的男女都流淚,孩子們不再歌唱,舂米的人也不再互相開玩笑。這些都是五羖大夫的德行。現在您參見秦王,依靠寵臣景監的引薦,這不是取得名聲的正確方式。您擔任國相不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卻大規模地建造宮殿和闕門,這不是取得功名的正確方式。您處罰太子的老師,用殘酷的刑罰傷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和災禍。教育能夠深深影響百姓,百姓對上級的響應比命令還要迅速。現在您又破壞了法度,改變舊製,這不是教育的方式。您又自稱寡人,每天約束秦國的貴族子弟。詩經上說:‘看那老鼠還有尊嚴,而人卻毫無禮節,人若沒有禮節,為何不趕快去死。’

近期,我深入閱讀了關於商鞅在秦國擔任國相期間的故事,尤其是他與趙良的對話,讓我深感震撼。這段曆史不僅揭示了權力鬥爭的殘酷,更反映了德行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性。

商鞅變法,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影響深遠。商鞅通過改革,試圖打破舊有的封建製度,推行法治,實現國家的強盛。然而,他的改革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遭遇了重重阻力。其中,與趙良的對話,便是對這些阻力的一次深刻體現。

趙良諫言,充滿了智慧和勇氣。他不僅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強調了推賢進士的重要性,更直接指出了商鞅的錯誤。他提醒商鞅,治國理政並非僅僅是改革製度,更重要的是要關心百姓疾苦,樹立德行。

商鞅的回答,雖然表現出他的自信和決心,但也不難看出他的剛愎自用。他雖然傾聽了一定的意見,但並未真正接受趙良的諫言。這也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通過閱讀這段曆史,我們深刻認識到,在治國理政中,權力與德行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權力可以推動改革,但德行卻是治國的基石。隻有兼顧兩者,才能夠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同時,這也提醒了我們,作為現代人,我們應當始終保持謙虛和學習的態度,傾聽不同的意見,以此為鏡,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總的來說,商鞅與趙良的對話,是一段充滿智慧和啟示的曆史。通過閱讀這段曆史,我們深刻認識到,權力與德行的平衡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性,也提醒了自己應當始終保持謙虛和學習的態度。這是一段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反思的曆史。

454、刻薄之果:商鞅的命運與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