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商鞅變法與趙良諫言:權力與德行的碰撞(2 / 2)

從詩經來看,這不是用來求長壽的辦法。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八年了,你又殺了祝懽,刺了公孫賈。詩經上說:“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你出來任職,後邊跟隨著十多輛車子,帶著甲士而侍衛在兩旁的,多有力而肌肉健壯的人,手執矛戟、跨著弓箭的侍衛緊緊跟著車子奔向前進。這些武器裝備不齊備,你就不肯出來任職。《尚書》上說:“恃仗仁義者昌盛,依賴武力者滅亡。”你的危險如同早晨的露水那樣很快就要消失。你還想延長壽命、多享安逸,怎麼不回到十五個縣去,種田於鄙邑之地,勸秦王重用岩穴隱居之士,尊老愛幼,養老撫孤,對有功的人給予獎勵,對有才能的人給予提拔,這樣就可以稍微安享太平之福了。你還要貪圖商於的富有、寵信秦國的教令、積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舍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要拘捕你的借口,難道還會少嗎?你的滅亡是翹起腳尖就可以待到的了。商鞅沒有聽從。

過了五個月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公子虔一夥人告發商君想造反,派官吏去逮捕商君。商君逃跑到函關,想住進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製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要受牽連處罰。”商君長歎說:“唉呀!製定法令的弊害竟到了這種地步!”他離開秦國跑到魏國。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使魏國大敗於秦,不要接納他。商君想前往其他國家。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逃入魏國來,不送還怎麼行。”於是把商君就送回秦國。商君再入秦後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與他的部屬一起調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秦國派兵進攻商君,在鄭黽池殺掉商君。秦惠王將商君五馬分屍示眾,說:“不要像商鞅一樣謀反!”於是就殺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說:商君是一個天性刻薄的人。他依據李悝的《法經》製訂了秦國的法律;通過他的富國強兵之術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然而他藉助了嬖臣景監的力量進身,其實沒有伯樂識馬的眼光;執法用刑峻急而缺少威信;又欺淩了魏將公子卬、欺騙了趙良;所受的恩德極薄而誅殺陳屍示眾卻很重;這些都是由於他的刻薄性格造成的啊!我曾經讀過商君的著作《開塞》、《耕戰》,內容與他本人的行事相類似。最終在秦國得到惡名,真是由於這個緣故啊!

商鞅,一位在秦國實施改革的著名政治家,其才華與手腕固然令人欽佩,但其為人處世的刻薄與不仁,卻也讓人深感惋惜。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以《法經》為基礎,為秦國量身定製了一套法律體係,使得國家秩序得以重建,國力日漸強盛。然而,他的嚴苛執法和峻急用刑,卻使得他在人民心中種下了怨恨的種子。

商鞅的命運似乎早已注定。他曾因公子虔閉門不出八年而殺祝懽、刺公孫賈,此舉雖得到《詩經》中“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的警示,但商鞅並未聽從。他貪圖商於之富,寵信秦國之教,積蓄百姓之怨,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當他被秦惠王五馬分屍示眾時,他的結局可謂淒涼。

商鞅的刻薄性格,使得他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顯得冷漠無情。他欺騙魏將公子卬、欺騙趙良,所受的恩德極薄而誅殺陳屍示眾卻很重。這些都源於他的刻薄性格。這種性格不僅讓他失去了人心,也讓他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窄。

讀完這段曆史,我不禁思考:才華與品德究竟孰輕孰重?商鞅無疑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政治家,他的法律改革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的刻薄性格和行事方式卻讓他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這讓我們明白,才華固然重要,但品德更是衡量一個人的終極標準。

回首曆史的長河,商鞅的名字將永遠與“刻薄”和“無情”聯係在一起。他的故事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提醒我們要注重品德的修養,以仁愛和寬厚之心對待他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商鞅的命運,也讓我們看到了權力與欲望的腐蝕。在權力的巔峰,他忘記了初心,迷失了自我,最終走向了悲劇的結局。他的故事警示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道德底線,不為權力與欲望所迷惑。

同時,商鞅的悲劇也讓我們看到了法律與人情的矛盾。在商鞅的法律體係中,公平與正義似乎得到了體現,但人民的感情和需求卻被忽略了。這也提醒我們,在製定法律和政策時,不能隻考慮規則和程序,而忽略了人情和人性。

商鞅的故事,雖然發生在遙遠的古代,但其教訓卻是永恒的。在當今社會,我們仍然需要時刻警醒自己,注重品德修養,關注人民的需求和感情,讓法律和政策更加公正、合理。

總之,商鞅的故事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提醒我們要注重品德修養,堅守道德底線,關注人民的需求和感情,讓法律和政策更加公正、合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為人民謀福利,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