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意義的動物(1)(2 / 2)

現代人更是活得愈來愈複雜了,得到許多享受,卻越發覺得空虛;擁有許多方便,卻並不自由。

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人在肉體上的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就是解決溫飽問題。超出於溫飽問題的便是奢侈,而人的奢侈欲望一旦被激發,那是沒有盡頭的。富人總希望自己可以再富裕一些,事實上也必定有人比你更富有,於是你永遠不會滿足,不得不去掙越來越多的錢。這樣,賺錢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藝術家,你哪裏還顧得上真正的藝術追求;即使你是科學家,你哪裏還會去關乎科學的良心?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有了也許會增色,沒有也無損本質,而有一些東西則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能夠生活。什麼東西不可缺的,生養人類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權威。自然規定了生命離不開陽光和土地,規定了人類必須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內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們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永恒核心。

蘇格拉底說:“一無所需,最像神。”這位被雅典青年崇拜的偶像,傳說長得像個醜陋的腳夫,禿頂,寬臉,扁闊的鼻子,整年光著腳,裹一條襤褸的長袍,在街頭遊說。走過市場,看了琳琅滿目的貨物,他吃驚地說:“這裏有多少東西是我用不著的!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笑容,我們還需要什麼呢!”

蘇格拉底是一個完美的奧菲斯宗教式的聖者,他完全寡欲清心,在回歸天神的純潔靈魂與墮落於肉體貪欲的對立中,他做到了前者對後者的完全駕馭。他知道,隻有離開對世俗所需的欲求,靈魂才能走向完善,達到神那樣的無所需求。

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不要考慮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看重的應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盡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契合自己性格的事情。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

人活在世上,隻有做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義。這愛好必須是完全出於自己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利益,例如為了金錢、官位、名聲之類。

英國著名學者伯特朗·羅素在他的《我為何而生》中說道:對愛情的不可遏製的探究,對真理不可遏製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這些感情如陣陣颶風,吹拂在我動蕩不定的生涯中,有時甚至吹過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絕望的邊緣。

羅素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真理)、善(同情)、美(愛情),他的人生是單純而美好的。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在於事情本身能給人以陶醉和滿足。愛情的美好在於相愛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締結良緣;追求真理的美好在於在探求過程中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揚四海;情的美好在於為良知辯護的過程中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天長地久的守望。

生活本身是一種品味。金錢、名聲、地位如我們身上的衣服,可以弄件穿穿。可是,對人對己千萬不要以衣帽取人。衣服換來換去,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脫盡衣裳,男人和女人更見本色。

要想讓自己充實的生活,就要清楚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用好生活的減法,隻有這樣才能擁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一顆飽滿的靈魂。

隻有你會讓自己覺得無聊

尼采曾經說過:“難道生活不是短暫到沒有時間讓我們覺得無聊了嗎?”然而,時至今日,無聊情緒正折磨著很多人,而且日益蔓延。

無聊原本是那些遊手好閑無所事事者的專利,但是在今天,卻已經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無聊幾乎使人們喪失了對生活的激情,剝奪了人們生活的意義。

許多我們原本為之奮鬥的事情到頭來卻會以讓我們感到無聊而告終:一份新工作隨著時間的進展會變得乏味;一段曾經轟轟烈烈的戀情會變得索然無味;一些原本被認為十分珍貴的休閑活動也會變得讓人覺得是在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