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談 不學詩無以言·明詩(3)(1 / 1)

2.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這是孔子教子的一句話。老人家警告說,不學詩的後果很嚴重,無法在上流社會混,因為不會說話--先秦時代,在外交宴會等場合,是流行“賦詩言誌”的。孔子教學生也是這樣的語氣:“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對比西方詩人的說法:“詩的功用無非是幫我們更能欣賞人生,反過來說,幫助我們承擔人生的痛苦。”(奧登)並無抵觸。他們說的第一項,可以興,或者更能欣賞人生,都是說詩有助於培養審美感受的能力。

人的大腦與神經係統構造極為精密,敏銳的感知對生命至關重要,麻木不仁甚至痛感缺失,對生命極為有害。自然風光是造物之無盡藏(蘇軾語),藝術作品是另一座無盡藏,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聽覺的盛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審美感受力強的人,從大自然和藝術中得到的享受較多,而審美感受力缺失或低下的人,則無福消受。馬克思說:“對於非音樂的耳,再美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的。”同理,對於非詩性的人,再好的詩詞也是沒有意義的。而審美感受力強的人,不管做詩不做詩,都可以稱為詩性的人。

元佑七年正月,東坡先生在汝陰州(潁州),堂前梅花大開,月色鮮霽。先生王夫人曰:“春月勝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淒慘,春月色令人和悅。何如召趙德麟輩來飲此花下?”先生大喜曰:“此真詩家語耳。”遂相召喚與二歐飲。用是語作《減字木蘭花》詞雲: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轉步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輕風薄霧,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隻共離人照斷腸。(宋?趙令

《侯鯖錄》卷四)

這一對夫婦都是詩性的人,他們的精神生活是多麼充實啊(稍後的李清照與趙明誠也是如此)。不過東坡夫人王氏與李清照不同,沒有記載表明她寫過詩詞,可是她對春天月色的感受、辨味、品評,處處表現出,她就是一個詩性的人。她對風月領略之深邃之獨到,語言之活潑之有味,連蘇東坡聽了都覺得歡喜、覺得意外--“此真詩家語耳!”並由此得到了一首很現成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