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談 不學詩無以言·明詩(7)(1 / 1)

3.敬畏新詩

詩詞,或稱“舊詩”。“舊詩”雲雲,是相對五四運動後勃興的“新詩”而言的。然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詩體之新與舊,是個相對的概念,並無絕對的界定。中國古代即有“新體詩”,乃是指南朝宋永明年間興起的講究調聲的一種五言詩,或稱“永明體”,也就是詩詞中近體詩的前身。唐代詩人即將絕句、律詩稱為近體,把另一類詩稱作古體或古風,兩者並存不悖。包括李白、杜甫在內的唐代詩人既寫近體,也寫古體,都留下傳世之作。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孟浩然),今日之舊,原來新過。今日之新,又焉能長新不舊?我們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稱為“新詩”,仍是一種權宜之計。幾百年後,人們是否還這樣稱呼,那就很難說了。

一部詩詞史,是格律化的詩史。而“新詩迅速普及,製勝之因,全在自由。一、拋掉舊體詩詞的格律,詩人獲得形式的自由。二、舍棄典雅陳古的文辭,詩人獲得語言的自由。三、放逐曲達宛喻的傳統,詩人獲得意趣的自由。那時的新詩又叫自由詩。新體燦然而光,舊體黯然而晦。”流沙河.流沙河近作[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P2)新詩經過最初的嚐試,迅速發煌,大放異彩,雖為漢語詩歌,卻與外來的影響(如惠特曼、泰戈爾、凡爾哈侖等等)具有很深的淵源關係,與純屬本土的詩詞形同兩物,各不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