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家庭裏的孩子容易被嬌慣
果果從小就被全家人視為掌上明珠。家裏的長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對他寵愛有加,不知道怎麼疼愛他才好。
果果上幼兒園時,就被家裏人打扮得與眾不同,吃的、玩的,要什麼就給什麼,7歲的時候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服,更別說做家務了。剛上小學的時候,果果有一次看到公園裏有人照相,回家就要照相機。媽媽二話沒說,就給她買了一架。奶奶還經常給果果很多的零用錢。
果果家離外公外婆家也比較近,平時外公、外婆經常隔三差五地來看果果,給她買一堆好吃的。外公外婆家的小舅也最疼他這個外甥女,隻要是果果看上的玩具,再貴他也會想辦法買下來。
由於長時間生活在“眾星捧月”的環境中,果果漸漸養成了任性、愛虛榮、追求吃喝玩樂的壞習慣。
現在的許多孩子,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是家裏唯一的“小太陽”,全家人都圍著他轉圈。生活上,對孩子包辦代替,給孩子穿衣、喂飯、整理玩具等,學習上,為孩子拎書包,送孩子上下學,幫助孩子檢查作業等。大人對孩子過分的寵愛,過分的保護,使得孩子沒有機會自己做事。
其實,很小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飯、穿衣服、洗澡。不少家長經常說:“來,媽媽幫你做比較快。”“書包爺爺來拿,別把我的寶貝孫子累著了!”為孩子多做一些事的本意是好的,是想讓孩子少吃點苦,過得舒適一點,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然而,這對孩子的成長卻沒有絲毫好處。
因為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就是在嬌慣中形成的。家長嬌慣孩子的結果就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應該同樣地去愛護、關心自己的家人。在他們眼裏,家裏人就是為自己服務的“仆人”,他們都怕自己,所以都應該事事順著自己,而自己作為這個家庭的“中心人物”理應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麵對自己的要求,家長們隻有無條件滿足的份兒。人們常說的“小皇帝”、“小公主”就是這種孩子的代名詞。
梅梅今年8歲,是個很嬌氣的小姑娘,在家裏她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的“小公主”,什麼事,長輩們都替她做好。早上起床後,姥姥給她穿衣服,奶奶給她梳頭洗臉。姥爺會把早餐端到桌前,把牛奶倒進杯子。媽媽幫她收拾書包,然後爸爸開車送梅梅到學校,下了車又是爸爸拿著書包,送梅梅進教室。下午放學後,爺爺會在校門口等著她,接她回家。
有時候,梅梅真的很反感,她大聲喊著對媽媽說:“媽媽,我都上三年級了,你們每天連鞋帶都不讓我自己係。我現在自己什麼都不會做,你們能不能給我點自由啊!”媽媽卻說:“我們大家這不是疼你嗎?你還太小,照顧不好自己。有這麼多人照顧你不是很好嗎?再說,你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別的都用不管了。”
慢慢的,梅梅真的成了一個“嬌公主”,離開家裏人,她自己什麼都不會做。
當孩子生活還不能完全自理的時候,家長給予孩子生活上的照料無可厚非,因為做家長的有這種責任和義務。但是,家長還應該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適、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過程中,要讓孩子逐步學會生活自理,進而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
所以,家長們應該從自身做起,不再對孩子嬌生慣養。對於家裏的老人、親戚,也應該多與他們交流,統一全家的教育理念,一起引導孩子走出對“小皇帝”、“小公主”式生活的依賴。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擔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幫助他們培養自強自立的好品德。
3 怕孩子的要求未被滿足而失望
周末是鬼節,媽媽給史蒂夫買了一身漂亮的騎士服和麵具,準備在那天晚上到鄰居家去要糖吃。看著各家門口擺出的南瓜燈和鬼服,史蒂夫像所有的孩子一樣興奮極了。鬼節的那天早上,媽媽將糖果準備好,放在門邊,準備孩子來上門討吃時送給他們,同時,也給史蒂夫拿出來準備好了的麵具和騎士服,等著晚上用。但是到傍晚,忽然下起了雨加雪,史蒂夫趴在窗戶上看了好一會,跑來問媽媽:“媽媽,這雨會停嗎?”媽媽知道,如果史蒂夫不能出去要糖吃,一定會感到非常失望。所以她說:“再等一等看,也許會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