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當他有要求時,他就會使出這個殺手鐧,而父母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這種以哭鬧作為武器來“要挾”父母的“戰爭”就像階梯似的逐步升級。
孩子的要求很多,如果家長受製於孩子的哭鬧,一味地去滿足他、哄他,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目無他人,做事情不專一,必然養成不珍惜事物、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的不良性格,並且沒有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小敏今年5歲,和幼兒園裏的其他小朋友相比,她要脆弱很多。班上評選小紅花,隻有5個孩子被評上,其他25個沒被評上的小孩隻有小敏一個人哭了;早上玩玩具,小敏想去拿小熊,浩浩卻先拿走了小熊,她也哭了;午餐有小敏喜歡吃的魚丸,這時調皮的鵬鵬搶了她的一個魚丸,她不敢搶回來又哭了……
就是這些小事,讓老師覺得小敏的性格有些軟弱,別的小孩都不放在心上的事情,小敏卻特別在乎。
原來在家裏小敏一直深受父母寵愛,每次她遇到什麼事情,隻要一哭,父母準會幫她完成。漸漸的,小敏也就有了這個習慣,遇到事情就哭,讓爸爸媽媽來幫忙解決。因此到現在小敏還不會自己穿衣服,不肯一個人睡覺,不敢和別的小朋友玩耍……而其他同齡的小孩子都做得到。
要使孩子改掉愛哭的壞毛病,父母就不應該被孩子的哭泣所迷惑。家長要善於識破孩子的伎倆,不被孩子的眼淚所蒙蔽,更不要由於孩子的眼淚而改變自己原來的決定。因為這樣做不但會給孩子造成父母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不良印象,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時也使孩子的哭泣得到回報,間接鼓勵了他們的哭泣行為。父母要記住,堅持原則,絕不心軟,就是一種對孩子把“哭泣”當武器的行為最有效的打擊。
此外,當孩子哭泣時,父母不需要去安慰他們、勸阻他們,而是要有意識地忽略他們、冷淡他們,讓孩子知道,眼淚並不能解決問題,眼淚改變不了什麼。或者,當時就直接向孩子明確指出,哭是沒有用的,讓孩子主動放棄哭這一武器。這樣幾次之後,當孩子發現哭泣的眼淚的確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不再用眼淚做武器了。
5 對孩子的安全過分擔憂
李女士清楚地記得,一天早上,剛上初中的兒子突然宣布要騎自行車上學。他的理由是,騎車省時又方便。
事實上,李女士的家離學校隻有短短的一公裏路。自然,騎車要比家長送方便多了。但是,一向小心謹慎的李女士聽到孩子的話的第一反應是,馬路車輛飛快,又沒有自行車道,於是堅決不同意:“你一個13歲的小孩子,騎車多麼危險!”
“危險!我當然會小心,我又不是3歲小孩。”兒子理直氣壯地說。
不管孩子怎麼請求,李女士都沒有答應讓兒子騎車上學。如今三年時間過去了,別的同學都已經學會了騎車上學,而李女士的兒子仍然由李女士每天負責接送。
災難和危險給孩子帶來的殘疾和傷亡對家庭的打擊是不可言喻的,孩子不具備完全獨立的能力,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讓孩子把安全放在任何事情的首位。這種思想是對的,但若為了避免危險,對孩子的安全過分擔憂,禁止孩子麵對困難和危險,那這樣做就會害了孩子。
因為父母如果隻考慮孩子的“安全”,孩子就不會更早地自立,就不能具有自己處理事務的能力。例如,在觀察孩子起立行走階段,孩子開始時會摔跟頭,但是經過幾次吃過苦頭之後,孩子便會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平衡,從而可以一個人行走。如果父母搶先行動,孩子剛摔倒馬上扶起來,反複這樣做,不僅孩子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走路,而且稍微長大後如果摔倒了,他們也會不想自己爬起來,磨磨蹭蹭地等著比人來幫忙。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曆一些磨難,這是一種規律。“酸甜苦辣都是營養,生活百味都要體驗。”如果家長把磨難和體驗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孩子包辦,看上去孩子是順利了,是舒適了,結果卻使他軟弱而閉塞,膽怯而無能。
洪顏一直是在爸爸媽媽的細心嗬護下長大的。平時不管做什麼事情,爸爸媽媽都會把一切給洪顏準備得妥妥當當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洪顏對這一點越來越反感,她覺得自己要獨立。
洪顏決定先從上學這件事情開始獨立起來。以前洪顏上學,總是爺爺接送她,但是現在她馬上就要升小學四年級了,從家到學校的路她已經很熟悉,她想自己一個人去上學,而不想讓爺爺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