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經曆風風雨雨。對此,能否從容地應對,將是對一個人的嚴峻考驗。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溫室裏的小草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隻有經過風雨的磨煉,隻有在磨煉中才會鑄造出堅強。因此,讓孩子經曆磨難教育是促進其人生成長的必修課。
1 要舍得讓孩子吃苦
一位媽媽曾這樣介紹兒子吃苦的心得:
兒子從小在奶奶家長大,奶奶很嬌慣他,即使他犯了錯誤,奶奶也舍不得說他、批評他。因此,現在隻要我指出他的錯誤,還沒批評他呢,他就會感覺到委屈,眼淚就流出來了。
一天,吃早飯時,兒子先埋怨我做的粥不好喝,接著又嫌我煎的雞蛋不鹹。麵對兒子的挑剔,我沒有像往常一樣衝他發脾氣,而是一本正經地對他說:“兒子,從今天開始我教你做飯,咱們家三口人分工做飯。我和你爸爸負責工作日的飯菜,你隻負責周末兩天,好嗎?”
說到做到,周末,我真的開始教兒子做飯。先教兒子點煤氣,再教他如何熬粥、如何炒菜,雖然有時兒子的動作有些毛手毛腳,但他還是學得很認真。
在炒菜的時候,一個小油點落在了兒子的手上,我裝作沒看到,偷偷觀察兒子的表情。兒子的眼圈紅了,但是看著要炒糊了的菜,他還是繼續忙了起來。
飯後,我拿起兒子的手,看著那個小紅點問:“疼嗎?怎麼沒哭呀?”兒子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接著又仔細觀察我的手,“媽媽,你以後做飯要小心點呀!”
很長時間以來,父母或老師都把能吃苦看做孩子必備的優秀品格,孩子吃苦的經曆也被看做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一個真理,但是,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今天的孩子已經變得特別“金貴嬌氣”了,養成了懶惰的惡習,再也吃不得苦了。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在缺乏鍛煉的情況下,說出“可能我不太適合吃苦”這樣的話來,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具備自立能力和自強精神,現在學習成績好比什麼都強。這種想法是極不足取的。父母們可以想象一下:上了小學甚至初中的孩子不會洗自己的襪子,尚未成年就已經想好將來由保姆服侍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怎麼可能獨立地麵對困難、承擔責任呢?
當然,孩子不願吃苦,拒絕吃苦,並非是孩子的過錯,而是父母沒有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結果。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為了讓孩子以後能夠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童謠在2000年考入清華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後進入一家知名公司的中國分公司工作。之後,她又考取了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非常注重對她意誌的培養,經常會讓她吃點苦。
小童謠出生是在冬天,她的出生讓寒冷的冬天多了一絲暖意。媽媽把她抱在懷裏,心裏充滿了憐愛。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圍在小童謠的身邊。
突然,小童謠哭了起來。“是不是餓了,快喂奶!”看到小童謠不停地嘬著嘴,奶奶著急地說道。媽媽也很緊張,趕緊解開衣扣給孩子喂奶。但是,因為是第一次喂奶,小童謠總含不住奶頭,媽媽急得滿頭大汗。小童謠也是哭得滿臉通紅,不停地尋找媽媽的奶頭。
這時,爸爸卻把小童謠的小臉扭到了一邊。
“你幹什麼?”奶奶詫異地問。
其他人也問:“這是做什麼?”
爸爸微笑著說:“這麼小就知道什麼事情都可以輕輕鬆鬆等著別人送上門,這怎麼行呢?我要讓她知道,得到一切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
其他人也都覺得有道理。於是,小童謠就這樣接受了爸爸的第一堂挫折教育課。
在物質條件過分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妨適當地讓孩子吃些苦頭,因為吃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嬌氣”。在孩子的生活方麵,家長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例如,在吃的方麵,除了保證孩子必要的營養外,不要讓孩子吃的太好、太精。對孩子的零食更要節製,盡量不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習慣。在穿的方麵,主要是讓孩子穿的整潔、大方、舒服,讓孩子從小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在孩子的學習用品玩具方麵,不要總是給孩子買新的。要鼓勵孩子用舊東西製作各種學習用品和玩具,使孩子養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
總之,要想讓孩子踏上人生的光明大道,父母一定要舍得讓孩子吃點苦,要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務勞動,特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做,讓他體驗一下生活的艱辛,這是為了磨礪他的堅強意誌,陶冶他的高尚情操,豐富他的人生閱曆。當然,這種吃苦教育更有利於培養他的自立能力,錘煉他的獨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