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跌倒了,叫孩子爬起來繼續前進
蕊蕊是家裏的獨生女,平時,父母無微不至地關心她,爺爺奶奶更是視她為掌上明珠。隻要是蕊蕊想要的東西,父母都會盡量地滿足她。蕊蕊也很爭氣,整個小學階段,基本上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三名,親戚朋友無不誇蕊蕊是個好孩子。小學畢業後,她順利考入了一所理想的重點中學。
可是入學以後,蕊蕊卻覺得越來越失落:自己原來的優越感一下子全沒了。身邊的同學都是那樣優秀,課堂上,蕊蕊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總有那麼多的同學似乎不假思索就能說出答案;老師的目光在蕊蕊身上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開學不到一個月要確定班幹部,結果名單裏也沒有了蕊蕊;語文課上,好不容易爭取到了回答問題的機會,竟然答錯了……這一切都讓蕊蕊不斷地懷疑自己,責備自己,她甚至感到自己再沒有臉麵回去見父母了。
往往看到一些父母當孩子跌倒、受挫時,便急於扶起來或小題大做的疼惜,結果讓孩子認為跌倒、受傷是不可發生、是難以接受的事;甚至有些父母因為孩子撞到桌子哭泣,便在孩子麵前拍打桌子以安撫其情緒,但是這無意間使孩子獲得的錯誤觀念是:遇到困難就用攻擊、報複的方法。
所以,父母能否正確地處理這些“小事”,是影響孩子未來能否勇於麵對失敗或困難的非常關鍵性的問題,因此當孩子跌倒、受傷或受挫時,不要急於伸出援手,應讓孩子嚐試自己爬起來,而父母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位鼓勵者、一位陪伴者,適時地給予孩子口頭或非口頭的鼓勵,有必要時可以協助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李君對幹家務活情有獨鍾,每到星期天,他總是搶著替媽媽幹活。但是,因為以前沒有幹過,他幹的活總是“質量”不高——拖地把地板拖得像“貓臉”,做飯燒糊了粥,洗碗洗得一片狼藉。媽媽卻很讚賞李君熱愛勞動的精神,對他也沒有過多責備而是熱情鼓勵。這天,李君又向媽媽宣布:“以後,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可是,李君洗衣服總是洗不幹淨。洗了幾次,李君有些灰心,他沮喪地問:“媽媽,我是不是很笨啊,怎麼總洗不幹淨?”媽媽笑著鼓勵他:“你不是笨,而是太急躁,又沒有經驗。你要有點耐心,掌握一些技巧,就能洗好了。”在媽媽的不斷鼓勵和手把手示範下,李君又增強了信心。過了一段時間,他就把家務活幹得像模像樣了。
父母要想讓孩子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立足,必須對孩子從小進行挫折教育,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毅力,教會他們敢於麵對挫折,不怕失敗,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勇於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
從某些角度來看,麵對艱難困苦是培養孩子勇氣的戰場。孩子需要父母的嗬護與鼓勵,但不是過度保護,不是對他們的能力與勇氣的懷疑,而應當讓他們盡量用一種冷靜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挫折能使孩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學會分析和處理問題,真正地“長大”。家長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孩子戰勝艱難困苦的意誌和能力,遠比親自為他解決一些困難意義重大得多。所以,應該教育孩子自覺學會正確對待困難並戰勝它,而不是消極地擺脫它,回避它。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孩子隻有在反複的實踐中才能體會到這樣的道理。挫折和磨難是生活所賜,它讓孩子的心靈更加勇敢堅強。一旦孩子們擁有了一顆勇敢堅強的心,做父母的便不會為他們的未來擔心了。
3 告訴孩子逃避是懦弱的表現
點點今年10歲,讀小學四年級,他很可愛,也很聰明。可是每當他處理問題時,遇到一點困難就會說:“這太難了,我不做了。”這句話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
這天上學前,媽媽告訴點點,明天要帶他去八大處爬山,鍛煉鍛煉,想起上次爬山又熱又累的情形,點點退縮了。他覺得一定不要讓爸爸媽媽明天找到他,這樣就可以逃過這次。對了,去同學家裏躲一躲。想到這裏,他趕緊趁著爸爸媽媽還沒下班,偷偷溜回去,從抽屜裏拿了400元錢後,他去了同學巍巍家。
爸爸媽媽回來後,找不到點點,非常著急,四處打電話,得知兒子在巍巍家。聯想到兒子平時的情形,媽媽心想,兒子準又是為了逃避明天爬山才離家出走的,這是他的一貫作風。這次他們索性不管不顧,不去接他,看看他能扛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