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那天,陳奕看到操場上站滿了各個學校的老師、領導還有家長,他們不停地給即將參加比賽的孩子在說著要求。她一下子就緊張起來,汗也出來了,感覺心裏都在發抖,結果在考試比賽中,陳奕發揮失常了,不但沒有拿到名次,還被遠遠地甩到了50名之後。她哭得很傷心,甚至不敢去上學。
爸爸領著陳奕去郊外散心,路上給她講了許多成功成名的科學家、殘疾人麵對失敗和挑戰自強不息的故事,鼓勵陳奕向他們學習,相信自己。爸爸告訴她,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失敗是很正常的,沒有人不經過失敗而百戰百勝,關鍵是有智慧的人會利用失敗,接受挑戰,迎來下一次的成功。
很快,陳奕就從這次失敗中站了起來,不再計較一兩次的考試失利,在後來的升學考試中,終於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學校。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邊念叨:成績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隊呀。一到考試或者比賽的時候,更是比孩子還著急,不厭其煩地囑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許失敗。
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對孩子有害無益。沒有誰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孩子隻是孩子,他沒有生活的閱曆與經驗,他還處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階段,他有權利失敗。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適當地承受一些失敗是很必要的。作為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失敗的可能,失敗並不可恥,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不敢麵對,不去改正不足。
一位母親準備帶她5歲的女兒去做一個為期兩天的野外旅遊。臨行之前,母親告訴女兒應該帶些什麼東西,為了培養女兒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母親讓她自己收拾行李。
到了野外,女兒發現自己的衣服帶得太少,並忘記了帶手電筒。那天晚上似乎特別冷,女兒對母親說:“媽媽,我覺得冷,衣服沒有帶夠……我能用一用你的手電筒嗎?”
母親問女兒:“為什麼衣服帶少了呢?”“我以為這裏的天氣和城裏一樣,沒想到這兒冷多了,再來時,我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母親說:“是的,你應該先了解一下這兒的天氣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那樣的話,你現在就不會感到冷了。手電筒又是怎麼回事?”女兒說:“我想到了帶手電筒,但在出發時忙來忙去,就把它忘了。”
母親說:“你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粗心大意,如果不細心地對待每件事,你就會嚐到粗心的苦頭。”女兒說:“我明白了,我以後出門前,一定先列一個物品單子,這樣就不會忘掉東西了。”
年幼的女兒第一次出遊,少帶忘帶東西,很正常。對這種失誤,這位母親並沒有立即指出來讓她彌補,而是讓它既成事實,鑄成“大錯”,在嚐試中接受教訓,獲得經驗。這種“失敗”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有利。
父母不要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要鼓勵或間接指導孩子做簡單的事情,讓他們體會到依靠自己的雙手取得成功的喜悅。因為經驗的欠缺,孩子在體驗的時候會經曆一些失敗,不過這些失敗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很有幫助的,因此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失敗。經曆過了失敗,孩子的嚐試一定會成功的。
麵對孩子的失敗,父母不應該想辦法讓孩子回避失敗。因為這種害怕孩子失敗的心態和做法,可能會導致孩子消沉頹廢,害怕再次失敗,進而全盤否定自己,喪失迎接挑戰的勇氣、信心和能力。因此,父母要掌握好表揚或安慰孩子的“度”,給予孩子必要的挫折教育,引導孩子敢於麵對失敗、困難,有信心、有能力解決問題,並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為今後適應競爭多變的社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