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從出生到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吃飯、學會寫字……這一切都是從無開始的,這就好比生命之樹一樣,隻要你種下種子,哪一天發芽,哪一天出土,哪一天抽葉,哪一天開花結果都是由生命內在預先設定好了的機製在起作用。實際上,每個孩子就是一棵準備長成精神大樹的種子。那麼,他們又是怎樣讓自己一步步成長起來呢?
按照國際著名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的說法,促成孩子成長的因素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
所謂敏感力是指一個人在其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至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反應,進而出現某些特殊的好惡或是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就是敏感力。而一旦人體產生了這種敏感力,內心就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他們對特定事物發生濃厚興趣,進而有了嚐試或是學習的狂熱,直到這種內在需求被滿足,或是他的敏感力減弱了,這股動力才會消逝,而這一時期又被稱為敏感期。
“敏感期”這一概念是蒙特梭利於1936年提出的,她認為,孩子在幾周或幾個月內會重複做某一類事情,而且每天都要重複進行,除此之外,他們對其他事情一點都不感興趣,於是就把孩子的這些階段叫做敏感期。比如,在孩子7~8個月左右,他們通常會在家人的扶助下不停地跳躍,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了行走的敏感期,這為孩子的行走做好了前期準備;在孩子3~5歲左右,他們會迷戀上某個或是某幾個偶像,並全身心地模仿這些偶像,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了身份確認的敏感期,這是他們認知“自我”的開始;在孩子5歲左右,他們常常會假裝讀書,並愛好寫字,這意味著他們進入了書寫和閱讀的敏感期。
總而言之,在這些敏感性的推動下,孩子會滿懷活力和激情地學會每件事情,把握周圍的一切事物,他們也會從不斷的積累經驗和能力中完成既定目標,然而,有趣的是,一旦他們的目標實現以後,也便失去了興趣。
由此看來,大自然的神秘--生機勃勃的敏感性,也同樣存在於孩子體內。事實上,敏感期是大自然賦予孩子的生命助力,每一個敏感期的出現都將引發下一個敏感期的出現,而敏感期的發展也是保證孩子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成長關鍵期,因此,家長如果能夠很好地把握孩子敏感期的成長,學會運用這股助力,就等於把握了孩子未來的成長,能幫助孩子更完美地成長,而這也正是父母的職責。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孩子表現出敏感期的行為特征時,我們成人不是沒有發覺,而是覺而不察,或是覺而不知如何進一步幫助孩子,以致錯失了良機。要知道,你的缺乏觀察、你的習以為常、你的盲目阻止終究會使孩子失去這種上天賜予的敏感本能,不僅會給他們的性格發展帶來障礙,也會影響他們對周圍事物的看法和處理問題的方式,而孩子自身也會因此而錯過一次戰勝自己和他人的先天機會。比如,當孩子進入“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時,如果家人沒能給他們提供這方麵的幫助,甚至強行阻斷他們的行為,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會心粗如篩,成為“馬大哈”。再比如,當孩子進入“關注大事物的敏感期”時,如果家長用抹殺,或是以愛的名義禁錮了孩子的正常成長,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會眼光狹窄,成為“小氣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無一例外都會讓剛剛進入敏感期的幼小心靈因為無法充分體會成長的美好,而變得膽小、孤僻、不再有勇氣去探索未知,最終成為孩子一生中難以磨滅掉的陰影。
其實,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長的。但是又該怎樣幫助呢?這像一位教育專家所說,“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茫的眼睛帶來光明。”比如說,當孩子滿懷熱情做一件事情時,如果家人的態度是幹擾、阻礙,他們往往會以哭喊或憤怒來表示自己的不滿情緒,這種情緒不是孩子不懂事,也不是孩子太任性,而是因為你幹擾了孩子的敏感性,他們隻是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你,“我不要你這樣,而我是要你那樣。”而家長卻不這麼認為,他們隻是想“這孩子真不聽話”、“這孩子又在無理取鬧了”。事實上,當父母認真地觀察孩子,設身處地理解孩子、真正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他們自然就會平靜下來。
孩子的敏感期雖然短暫,但是對其一生的成長和發展卻極為重要,錯誤對待這種敏感性,日積月累必然會造成一種不良的影響,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長法則,鼓勵孩子自由探索,與孩子平等真誠地交流,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並適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才能使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