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嬰兒呱呱墜地的一聲啼哭,一門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學問就擺在了很多父母的麵前:我們怎樣做父母?我們怎樣養育好孩子?其實,在做一個好父母之前,我們先要問一問自己:有沒有讀懂孩子?
幾個月大的時候,看見什麼都往嘴裏塞;
喜歡上了接電話,每次都是一口氣說完“你好!再見!”
喜歡擺弄媽媽的化妝品,將自己的小臉塗成“調色盤”;
不知疲倦地練習走路,能跑會跳了,反而總想讓你抱;
不許別人動他的東西,好像變得越來越自私了;
……
孩子這是怎麼了?他有什麼問題嗎?別擔心,孩子的“敏感期”到來了!讀懂這一切,用愛營造一個平台,同孩子一起邁好關鍵的第一步。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事實上,人類的視覺是其他感覺的基礎,在視覺的基礎之上,我們的觸覺、聽覺等感覺才會更直接、更具體。因此,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抓住孩子視覺發展的敏感期,培養孩子的視覺能力,進而發展孩子的認知能力。
在意大利幼兒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的著作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生物學界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雌性蝴蝶產卵的時候,會本能地產在樹枝和樹幹交接的地方。在它看來,這裏既安全又隱蔽。可是,剛剛出生的幼蟲卻總是喜歡爬到樹枝頂端去覓食樹梢上的嫩葉。
同樣一種生物,為何獲取食物的途徑竟然如此不同呢?難道這些剛出生的蝴蝶幼蟲具有一種特異功能:知道樹幹上的葉子汁少難食,而樹梢上的葉子鮮嫩可口嗎?
麵對這一看似非常奇妙的現象,生物學家還發現即使人為地把這些嫩葉送到幼蟲麵前,它們也不會吃,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蝴蝶幼蟲的這一舉動完全是因為它們對光的敏感。
當幼蟲即將出殼時,出於本能地對光線的敏感,它們常常會朝著樹梢最明亮的地方爬去,而在這裏,它們恰巧發現了自己賴以生存的食物--樹梢上的嫩葉。
後來,隨著幼蟲的成長,它們對光的敏感性逐漸消失,雖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們仍然還會以嫩葉為食,但這個時候,它們所覓食的嫩葉早已不再限於樹梢上的嫩葉了。
好一個神秘的敏感期啊!其實,不僅是蝴蝶幼蟲對光有敏感期,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對光也有敏感期,他們對黑白相間、明暗反差很大的地方特別感興趣。
讀到這裏,也許很多家長會持反對意見: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他們的視力自然而然就會發展,家長根本沒必要有意識地去開發他們的這種能力。
其實,家長的這種觀點是非常不科學的。視覺敏感期是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個敏感期,當嬰兒暢通無阻地度過了視覺敏感期之後,他就走過了一個發展的台階。看過下麵這位醫生曾經曆過的事情你就明白視覺敏感期對孩子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了。
有這樣一位小患兒,他的一隻眼睛患有先天性的白內障,當醫術非常高明的醫生為他做了白內障摘除手術之後,這位患兒仍然沒能複明。
後來經過縝密的分析,這位醫生懷疑這可能與孩子視力的敏感期有關。
之後,這位醫生又同另外一名非常有名的生物學家做了這樣一個試驗:他們找來兩隻小貓,一隻新生的,一隻成年的,並用紗布把它們的眼睛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