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段特殊時期,孩子喜歡給物品找“主人”;會把他所認為的不在正確位置上的物品“歸位”;會因為事情沒有合他心意或是順序就要求“重來”……不要認為,此時的孩子是在與父母“作對”,他們隻是處於一個被叫做“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嬰兒出生後,就來到一個相對子宮來說極為廣闊的空間,在這裏,到處都有極其豐富的事物。由於嬰兒自身對這個環境沒有任何的先知,所以,他們會產生一種對環境的控製欲望,而這種欲望就是對秩序感的需求。這之後,通過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原有秩序,嬰兒不斷地鞏固他的安全感,直到有一天,他把握了這個秩序的恒定,內化了守恒概念,明白在一定範圍內的發揮不會影響後果,隻有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他才能進一步發展。
可以這麼說,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內在就有一種基本的需求,嬰兒恰恰是透過這個需求去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秩序感。在這段秩序的敏感期,孩子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放的位置、人物的呈現,都有一種在成人看來匪夷所思的執著。通常,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出現在2~4歲,而且呈螺旋式上升,一般有三個階段:先是會因為秩序受到破壞而哭鬧,但一旦秩序恢複就能平靜下來;當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後,秩序感又體現為孩子為維護秩序而大聲說“不”;之後,孩子會為了維護秩序而變得愈發執拗,如果發現有違反秩序規則的事情,他就要求一切都得重來一次。
事實上,建立了良好秩序感的孩子,便會體現在求學路上的各個階段,他們會把自己的學習用品和教材收拾得整整齊齊,他們會輕而易舉地找到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能自然而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後來,當孩子參加工作後,他們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重要的。毫無疑問,這種秩序感將是陪伴終身的一種好品質。
沒有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樣,總是讓人摸不著頭緒,不知下一步會遇到什麼情況。這麼看來,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雜亂無章的環境中,他的情緒、人格發展,甚至是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其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他們無法將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無法持續地完成一項“任務”。他們每到一處,隻要看到好玩的,不多想也不多觀察,隻知道衝過去、抓起來,毫無理由地丟掉,再去抓下一個。可以斷定,這樣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壞掉了,是內心紊亂的表現。
然而,很多時候,成人未必知曉孩子心裏到底有多少秘密,未必知曉孩子正處於秩序的敏感期,正如蒙特梭利所說,孩子的心靈是一個神秘的深淵,照料他的成人並不了解它。因此,在我們不了解的時候,不妨讓我們懷著一顆敬畏之心,給孩子更多的愛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