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丫丫已經2歲半了,從懷孕那時起,我就很少與同學保持聯係。
半個月前,同住一個城市的大學同學要搞一次聚會,還特別強調凡是有了寶寶的,都要帶上。
為了參加這次同學聚會,我準備了好一陣子。還時不時地將大學同學合影的照片拿給丫丫看,反複教她認識每一個人。
到了聚會那天,我把丫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帶著她來到了聚會的地方。一路上,丫丫和我有說有笑,很是開心。
到了聚會的地方,丫丫站在大門口,探著腦袋往裏一看,卻怎麼也不願進去,不管我怎麼努力都無濟於事。
(丫丫媽媽)
教子心得
當“場所”發生改變的時候,處於敏感期的孩子就會表現出內心的不安,就如故事中的丫丫一樣。盡管在媽媽的引導下,她也一直在認識新事物,但是,一旦真正走入新環境,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
對於0~4歲的寶寶來說,一個有序的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事物、熟悉環境。然而,一旦孩子熟悉的環境消失,他就會不知道依從誰好,不知按哪個辦法做才好,甚至會因無法適應新環境而哭鬧、發脾氣。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早教中心、幼兒園的大門口,我們常會看見第一次到這些地方的孩子會有躲在家長身後、到處遊走、又哭又鬧的種種場景。
與此同時,孩子對環境的認知是整體性的,隻有在整體明確的環境下,他們才有可能讓自己有目的地活動。一旦整體環境發生改變,他就無法與環境建立各種關係的認知,正如意大利著名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所言,“孩子對秩序是極其敏感的,秩序是孩子對生命的一種要求。”
這麼看來,隻有在周圍環境處於有序狀態時,孩子的內心才會得到滿足,才會產生真正的快樂,並進行各種探索和活動。因為隻有在有序的環境中,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並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建構、提升。
因此,麵對孩子在場所改變後的種種表現,家長一定要極具耐心地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環境。比如,你可以用愉悅的聲音與新環境中的人說話;用新環境中好玩的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介紹新的同齡夥伴給孩子做朋友,這些做法都能有效幫助孩子很快適應和認識新環境,形成對新環境的認同,同時建立起新的秩序--在新的環境中玩耍、交朋友、學習。
成長日記27:“該是誰的就是誰的”
一個秋日的周末,我們一家三口驅車去海邊玩。炎熱的太陽把海邊的沙灘照得熱極了,我們隻好把外套脫下。
後來,天色突然轉陰,還刮起了一陣涼風。媛媛的爸爸這幾天有些感冒,咳嗽了兩聲就隨手將我的外套披在肩上。
這時,剛剛還玩得不亦樂乎的媛媛突然停下手裏的“工作”,朝爸爸走去。
隻見媛媛拉了拉披在爸爸身上的我的外套,帶著命令的口吻說道:“爸爸,脫下來!脫下來!”
看到媛媛這一突如其來的表現,我們都非常不解,她爸爸也沒有照做,依舊披著我的外套。這可急壞了媛媛,甚至還哭了。
直到媛媛爸爸脫下我的外套,穿上自己的外套,並把我的外套放到我手中,媛媛才停止哭聲。之後,這個奇怪的媛媛帶著滿意的笑容又去搭建她那“沙的王國”了……
(媛媛爸媽)
教子心得
“該是誰的就是誰的”是3歲左右的孩子在秩序的敏感期一種常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