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媛媛看來,媽媽的外套就不應該穿在爸爸身上,因為媽媽的外套不屬於爸爸,媽媽的外套隻屬於媽媽,如果穿錯了,就要從爸爸身上脫下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對物的擁有者的秩序感,是如此的敏感與執著,而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外在的“所有物”都會有這種要求,就如故事中的媛媛一樣。
當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年齡,對於眼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他們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感知與認識,在他的腦海中逐漸形成一些固定的“秩序”。在他看來,每個人都要遵守這種“秩序”,具體到使用物品這件事情上,一旦誰使用了別人的物品,他就會認為“秩序”被打亂了,並會為此而“強行幹涉”。比方說,當孩子看到爸爸用了媽媽的杯子,他就會讓爸爸換回自己的杯子;當媽媽穿了爸爸的拖鞋,他就要求媽媽把拖鞋還給爸爸。
然而,麵對孩子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很多家長往往會覺得莫名其妙,會變得無所適從,會偏執地認為孩子又是在無理取鬧,於是,對孩子的行為不理不睬,或是訓斥一番。其實,你應該知道,孩子自身就有一種內在的秩序感,在秩序期內的孩子堅持誰的東西就是誰的,每樣東西都必須物歸原主,他人不得動用。一旦孩子所熟悉的“秩序”被打亂,他們就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還會因此而焦慮、哭泣,如果家長沒有給予恰當的回應,隻會讓孩子更加焦慮,跟你拗著幹。事實上,隻有孩子和部分成人才會把規則融入生命,並努力去遵守,這關係到孩子長大後的文明素質、道德、智能狀態以及安全感。
因此,作為家長要學會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滿足不是慣著他,也不是縱容他,而是要學會配合孩子,幫助孩子度過秩序的敏感期。
成長日記28:凡事都要講順序
小凱2歲2個月時,一天早上,我和他一起從三樓下樓到一樓。
當時,不知道是誰在搬家,樓梯過道上堆滿了雜物。而小凱則是嚷嚷著要自己下樓,因為樓梯上的雜物實在是太多了,我怕小凱被絆倒,就一直抱著他走到一樓。
最後,當我費勁地把小凱放下來的時候,他卻不幹了,堅持要再回到三樓,重來一次。
我知道小凱的秩序規則又來了。在他看來,被抱下樓根本不算下樓。
當我費了好半天勁兒又將小凱抱回三樓後,他的小臉立馬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而這時樓梯過道的雜物也被收拾利索了。就這樣,小凱高高興興地從三樓的第一個台階一個接著一個地走了下來……
(小凱媽媽)
教子心得
很顯然,小凱進入了秩序的敏感期,對外在的“順序”會有自己的要求,堅持每個舉動都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來。盡管媽媽認為抱著小凱下樓也是可以的,可是在小凱看來,這件事情沒有完成是不可以出門的。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隻要事情不合自己心意,都會固執地要求“重來”。比如,上樓梯時不可以媽媽先上去,否則必須退回來,重新來一次;聽到門鈴響必須由他來開門,如果大人開了,孩子就會哭著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開一次;睡前一定要先脫襪子,再脫褲子,最後脫上衣,一旦順序錯了便不肯睡,而且還要穿戴好後,重新脫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