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內分泌失調所致不孕 (1)(1 / 3)

第五章

內分泌失調所致不孕

(1)

女性生殖係統的生理特征是周期性變化,生殖內分泌的核心是下丘腦-垂體-卵巢之間的功能相互調節,相互製約作用,而中樞神經和激素二者共同的調節以維持正常功能。若上述任何一個環節功能失調或異常均可引發不孕。臨床常表現多方麵的異常,如排卵障礙、黃體功能不足、閉經、多囊卵巢綜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

第一節

閉經

【概述】

青春發育期後至絕經期前,表現為無月經稱為閉經。可分為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閉經。原發性閉經指年過16歲、女性第二性征已發育而無月經來潮者或年齡超過14歲尚無女性第二性征發育者。繼發性閉經指正常月經建立後月經停止6個月,或按自身原來月經周期計算,停經3個周期以上者。

生理性閉經指青春期前無月經,妊娠期、哺乳期、絕經期後的停經。

古籍中有關閉經有較多的記載與論述,如《素問·陰陽別論》稱為“女子不月”、“血枯”、“月事不來”等,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稱其為“經水斷絕”,並概括其病因為“因虛、積冷、結氣”等,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載有“軀脂滿經閉者”。《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經閉久咳,又見骨蒸潮熱”,說明閉經病因多端,要辨證施治。

【病因與發病機製】

月經是子宮內膜發生周期性變化,隨之出現周期性子宮出血,正常月經的建立與維持,有賴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調節作用,以及靶器官子宮內膜對性激素的周期性反應,其中的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出現月經失調,甚至閉經。如子宮內膜嚴重損傷或感染粘連,卵巢組織受破壞或先天性卵泡過少,或卵巢缺乏FSH受體,或腫瘤分泌的雄激素、雌激素抑製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使腺垂體組織缺氧、壞死,導致垂體功能減退,或垂體腫瘤壓迫垂體柄,減少或阻礙下丘腦分泌的泌乳素抑製因子對垂體的抑製作用,而導致垂體分泌過多的泌乳素,同時抑製促性腺激素分泌失調等因素導致閉經。

1.子宮因素

閉經的原因在於子宮,月經調節功能正常,第二性征發育也正常,如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或染色體核型正常,為46,XX,促性腺激素正常,卵巢功能正常,有排卵,基礎體溫雙相。而此外,還有睾丸女性化綜合征、R-K-H綜合征等。後天性子宮內膜損傷,如產後出血刮宮或人工流產後子宮腔粘連,嚴重感染,放射治療後,子宮內膜反應不良等。但子宮內膜對卵巢激素不能產生正常的反應,稱為子宮反應衰竭,從而引起閉經。

2.卵巢因素

閉經原因在於卵巢,如性染色體異常表現為性腺發育不全,原發性閉經及第二性征發育不良;先天性卵巢發育不良或缺如;卵巢損壞如放射治療、手術切除或炎症等,使卵巢組織受損傷而出現閉經;多囊卵巢、卵巢腫瘤、卵巢功能早衰等。

3.垂體因素

由於垂體損傷導致促性腺激素下降,卵巢功能低落而引起閉經。常伴有其他內分泌功能低落,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不全、血糖過低等。頭顱損傷、放射及手術或產後大出血等是致成的原因。如發生和妊娠有關的席漢綜合征;和妊娠無關的西蒙病等。此外,尚有垂體腫瘤、空蝶鞍綜合征等引起閉經。

4.下丘腦因素

是常見的一類閉經,下丘腦功能失調影響垂體以至卵巢功能引起閉經。如精神緊張、恐懼焦慮等精神神經因素、精神性厭食症、消耗性疾病等引起營養不良導致下丘腦功能失調;社會環境變化使機體處於緊張應激狀態,擾亂了中樞神經與下丘腦的功能,造成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內分泌調節失常,排卵功能障礙;氯丙嗪、利舍平(利血平)等藥物因素抑製下丘腦功能、過度運動引起閉經、腎上腺和甲狀腺、胰腺等疾病導致的功能紊亂、肥胖生殖無能營養不良症、閉經泌乳綜合征等都可能引起閉經。

【中醫病因病機】

閉經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若以虛實而論,虛者主要有腎氣不足、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及陰虛血燥,血海虧虛,經血無源以下;實者主要有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及寒凝胞宮,而致經閉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