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內分泌失調所致不孕 (4)(2 / 3)

治法:清熱涼血,止血調經。

方藥:清熱固經湯。

黃芩12g,焦梔子12g,地骨皮10g,地榆12g,阿膠(烊化)12g,生藕節15g,牡蠣粉15g,陳棕櫚炭12g,生地黃10g,龜板20g,生甘草6g。

加減:若兼苔黃膩,少腹疼痛者,加黃柏、蠶沙;兼氣虛少言神疲者,加黨參、白術;心煩易怒,脈弦者,加柴胡、夏枯草、益母草;若經血非時突然而下,量少淋瀝,血色鮮紅而質稠,顴紅潮熱,苔薄黃,脈細數者,屬陰虛血熱,治以滋陰清熱,止血調經,用保陰煎和二至丸加阿膠、益母草。

4.脾氣虛弱

主症:經血非時而下或經來先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盡,色淡,質清,神疲懶言,麵色白,或麵浮肢腫,手足不溫,納少便溏,或小腹空墜。舌質胖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或沉弱。

治法:補氣攝血,養血調經。

方藥:固本止崩湯去當歸加升麻、山藥、烏賊骨。

人參6g,黑薑6g,白術10g,熟地黃12g,黃芪15g,升麻10g,山藥10g,烏賊骨10g。

加減:若見血虛者,加何首烏、白芍、桑寄生;經行有血塊者,加益母草、龍骨、牡蠣。

5.血瘀

主症: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或多或少,時來時止,或淋漓不盡,或停閉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繼而淋瀝不斷,色紫黑有塊,小腹脹痛。舌紫黯,苔薄白,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調經。

方藥:逐瘀止血湯合失笑散去當歸、赤芍。

生地黃12g,大黃9g,牡丹皮10g,枳殼10g,桃仁10g,龜板9g,炒蒲黃12g,五靈脂10g。

加減:淋瀝不止者,加三七、血竭;血色紅而量多,為瘀久化熱,加仙鶴草、地榆、紅藤;脅腹脹滿,加川楝子、荊芥炭。

(二)古方今用

1.當歸補血湯加減

黃芪、當歸(酒洗)、桑葉、生地黃各30g,三七末9g(藥汁送服),氣虛黃芪增量,加黨參、白術;血虛加阿膠(烊化)。每天1劑,水煎服。

2.桃紅四物湯加減

桃仁、紅花、白芍各10g,當歸、生地黃各20g,川芎15g,益母草30g。月經期口服1~2劑,經後2天1劑。

3.逍遙丸加減

柴胡10g,當歸12g,白芍15g,茯苓12g,白術12g,合歡皮15g,香附15g。每天1劑,水煎服。

4.右歸丸加減

熟地黃12g,菟絲子15g,枸杞子15g,杜仲12g,當歸12g,山藥15g,鹿角霜12g,山茱萸12g,製附子6g,肉桂6g。每天1劑,水煎服。

(三)老中醫經驗

1.趙鬆泉治療經驗

趙鬆泉以排卵湯進行治療。方藥:柴胡6g,白芍10g,赤芍10g,澤蘭10g,益母草10g,雞血藤10g,懷牛膝10g,劉寄奴10g,蘇木10g,生蒲黃10g,女貞子10g,覆盆子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若陰虛有熱者,加青蒿10g,地骨皮10g,生地黃12g,玄參10g;若心煩氣急,乳脹胸悶者加青皮10g,橘葉6g,王不留行10g,香附10g,木香10g。若閉經日久者加當歸10g,桃仁6g,紅花10g,茜草10g,三棱10g,莪術10g;若性欲減退者加仙茅10g,仙靈脾10g,肉蓯蓉10g,山茱萸10g,菟絲子10g,鹿角霜10g;若痛經腹脹者加川楝子6g,延胡索6g,香附10g,廣木香6g;若肥胖者加茯苓12g,半夏10g,陳皮10g;若濕熱下注者加炒知母6g,黃柏6g,敗醬草12g,草河車10g,雞冠花10g,椿根皮10g。

服藥方法:采取周期服藥法,以建立正常的月經周期。每月6~9劑,分兩次服完。

(1)月經期服藥:從月經第1天開始連服3~4劑。

(2)中期服藥:從月經第13天開始連服3~4劑。如果患者月經後錯、稀發或閉經,則采用服藥3劑,停藥7d,再服3劑。以後停藥7d再服。同時配合測基礎體溫調節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