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現為子宮不規則出血,不同類型功能性子宮出血其臨床表現也不相同。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不規則子宮出血,出血時間長短不一,出血量時多時少。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周期規則,但經量過多,經期長或月經周期縮短,月經頻發。
此外,可因黃體功能不全導致不孕或流產,因長期出血,造成不同程度貧血,還可有腹痛、分泌物臭穢等。
(二)體征
無明顯體征,由於雌激素刺激可有子宮稍大而軟。
(三)常見並發症
貧血、繼發感染、不孕或早期流產。
【輔助檢查】
1.基礎體溫測定
無排卵功能性子宮出血者呈單相型;排卵功能性子宮出血呈雙相型,其中黃體功能不全者上升緩慢,黃體期短。黃體萎縮不全者體溫下降延遲或逐漸下降。
2.診斷性刮宮
可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和達到暫時止血目的。了解宮腔大小,形態、宮壁是否平滑。為確定排卵或黃體功能,應在經前期或月經來潮6小時內刮宮;懷疑子宮內膜脫落不全,則應在月經來潮第5天刮宮;不規則出血者可隨時刮宮;圍絕經期出血者如需排除腫瘤,需做分段診刮。
3.宮腔鏡檢查
直視下選擇病變區活檢,有助於提高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的診斷率。
4.宮頸黏液結晶檢查
無排卵功能性子宮出血者可在經前出現羊齒狀結晶。
5.陰道脫落細胞塗片檢查
無排卵功能性子宮出血者塗片一般表現為中、高度雌激素影響。
6.激素水平測定
測雌激素、睾酮、孕二醇、17-羥酮等可推測卵巢功能;測血清黃體酮或尿孕二醇可確定排卵功能。
7.血液檢查
做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等檢查,了解貧血程度和有無血液係統疾病。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1.無排卵功能性子宮出血
青春期和圍絕經期多見;不規則子宮出血,出血時間及出血量無規律;婦科檢查子宮及附件正常。
基礎體溫呈單相;陰道細胞塗片無排卵性的周期性變化;宮頸黏液在月經前仍持續呈不同的羊齒植物葉狀結晶;B超檢查排除宮腔腫瘤;宮腔鏡檢查排除黏膜下肌瘤、內膜息肉等;診斷性刮宮後病理檢查子宮內膜呈增殖期變化,無分泌現象。
2.有排卵功能性子宮出血
(1)有排卵型月經過多:月經周期規則,但經量過多,經期長於7d,出血量超過80ml。
婦科檢查生殖器無明顯異常;宮頸黏液在增生期有典型的羊齒狀結晶,在黃體期轉變為橢圓體;陰道脫落細胞有排卵型的周期性變化,但伊紅指數比正常周期高,細胞較肥大,提示有雌激素偏高現象。
基礎體溫為典型的雙相曲線,經前內膜成分泌反應,少數成高度分泌反應,提示性激素的過度分泌,內膜的過度反應或激素代謝紊亂。
(2)黃體不健:黃體期過短,約9~11d(黃體期為基礎體溫開始上升到月經來潮之間的日數,正常約14d),或黃體日數正常,而功能不足,即黃體酮分泌量偏低。黃體過短者,可具有正常的早、中期功能,但萎縮過早,使月經提前來潮,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少於23d。
基礎體溫呈雙相,但排卵後體溫上升緩慢,上升後維持時間短,少於10d;黃體期查血清孕激素水平偏低;經前的子宮內膜病檢提示分泌反應不良;育齡婦女,常見有早期流產、習慣性流產及不孕史。
(3)黃體萎縮不全:多見於育齡婦女,常發生在產後或流產後,表現為月經周期正常,但經期延長超過8d,量不太多。